疾病的本质是机体的生理状态受到超过自身承受范围的改变而出现的病理反应。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时刻处在内外上下交互密切联系之中,局部的改变会导致另外部位,甚至全身的改变,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由于这种密切的内外上下联系,当机体某一部位病变时,必然会反应在局部、其他部位甚至全身反应,其表现特征也多种多样。所以疾病反应点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机体反应特性。
疾病反应点就是人体疾病状态下,在机体体表出现的相对特异性的反应点或反应部位。从医学的发展来看,已认识到这种反应点的部分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对特异联系,并据反应点特性创立了一系列针对疾病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作为刺激疾病反应点的一种典型治疗方法,创造了人类疾病治疗史的神话,开创了疾病治疗的新途径。
作为疾病在体表的反应,反应点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理变化等,它既是疾病的外在窗口,又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临床上诊疗疾病的不可或却的重要体征。在针灸学领域,反应点曾经被作为阿是穴来对待,这表明古人在临床诊疗时已经认识到反应点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但从阿是穴的定义来看,结合目前临床和研究,仅仅用阿是穴来概括疾病反应点是远远不够的。
临床上反应点的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从目前研究来看,临床上疾病反应点的表现形式有压痛点、压之便快点、(这两种即为传统意义上的阿是穴范畴)、皮肤改变点(部)、牵涉痛点(部位)、皮下组织改变点或部位(结节、包块等)、电敏点、热敏点等。这些具有各种生理、病理、物理等特性的反应点分别反应了疾病的某些病理特点,它们或单独存在,或相互并存,组成了疾病体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针灸作为一种刺激体表部位来激发机体自身内源性调控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与疾病反应点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穴位发展的过程来看,阿是穴(古人所认识到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在早期的针灸临床种曾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穴位、经穴。从穴位的性质来看,阿是穴是最能表现穴位特异性的。
从反应点的研究情况看,反应点应该是一种处于活动状态的,或者说是处于以易于被激发状态的疾病反应及治疗部位。根据疾病反应点即为最佳治疗点的针灸治病原理,刺激体表疾病反应点最能体现针灸治病的精髓,也最能体现中医治病的特色。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可以减轻病痛的部位,称为阿是穴,它并没有固定部位,也没有固定名称。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古代医家将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体表部位作为经验总结而固定部位,并与之起名而成为腧穴。《内经》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对腧穴的认识也有较多阐述,认为腧穴是“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以痛为输”、“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等,这充分说明腧穴起源于反应点。但究其本质而言,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是临床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腧穴是反应点,而反应点不一定全是腧穴。反应点的范围更广,除了包括传统的腧穴外,还包括压痛点、热敏点、光敏点、磁敏点、电敏点、皮肤异常改变点等一些部位在感觉、色泽与正常体表部位不同的点。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可见反应点在体表分布之广。
从腧穴的起源、发展及本质来看,反应点是临床上针灸施术部位的首选,历代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也可证明这一点。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快便痛,即言阿是,灸刺皆验”。
现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反应点的记载,日本针灸研究所所长代田文治先生认为:经络是疾病现于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反应系统,经穴是在经络上的反应点。只要在有反应点的经穴上施以针灸,直至反应消失,疾病也就痊愈了。
在巴黎医学会上,国家通讯员勒盘博士认为:我们每个器官都联系着皮肤最确实的几个点,这些点感受了病变的刺激而发生而发生特殊的敏感感觉—疼痛,凡是加强这些点的刺激作用,都可引诱病变的痊愈或者有关器官生理作用的改变。
所以,针灸医生在临床针刺或施灸时应该在传统腧穴为定位坐标,在腧穴周围,或在某些特定区域,找寻压之酸痛、麻木、快然甚或疼痛的反应点,也可以直接在体表找到“皮肤异点”进行针刺。
强调寻找反应点并非是抛弃传统的针灸腧穴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找到更适合针灸的部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说明了腧穴均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而反应点既阿是穴发无定处,其功能作用也随病情,个体差异而变化,以致难以文字记载,故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阿是穴在针灸历史上曾经起主导地位,从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来看,反应点也应该成为针灸取穴的主体,不仅因为反应点揭示了脏腑体表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的动态相关联系,而且,在反应点上针灸时,容易激发经络感传,并使“气至病所”,这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腧穴又称气穴,既可以输注正气,也可以客注邪气,气之在穴是动态的,可以随脉行上下流动,也可以内外出入,是脏腑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反应点在体表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出现的部位随着机体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故针灸临床选择反应点也应该针对疾病寻找最佳施术部位,而不能死搬硬套教科书的腧穴定位。
魏稼用阿是穴颇多,在治疗各种痛证及内脏诸证,常先检查确定其敏感点,后施针灸,效极佳。他认为针灸临床治病应根据敏感点的游移和衰变现象,不断调整处方配穴。如面瘫初起,多于翳风、风池、牵正等处出现压痛过敏,可取其处加外关、合谷、风府等针刺,数次后,往往上述敏感点压痛衰减甚至消失,或转移到太阳、下关、角孙等处,此时可以配合头维、地仓、攒竹等穴治疗,可以加快治愈速度,缩短疗程。故在针刺时应据病情变化采用恰当的穴位。
反应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一般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患为主,只要定位准确,找到恰当的反应点,刺激适当,多效如桴鼓。但其治疗作用远不止于此,它可以用来治疗任何与之有关的病症。
从临床实践来看, 当内脏病变时,
往往可在机体体表出现压痛点、热敏点等反应点,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以改善和治疗相关的内脏病变。例如痢疾或肠炎患者, 其内踝上8寸左右,
胫骨内侧而后缘处往往表现出压痛, 刺激这个压痛点(反应点) , 可以明显改善和治疗这些病变。
此外,反应点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穴位合用,
可起到疗效互补的作用, 这在古今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如《肘后歌》云:“打扑伤损破伤风, 先于痛处下针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
甄权留下意无穷……”。故我们在临床实施针灸治疗时,应注意反应点的探察,而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腧穴的定位。
针灸作为一种刺激体表部位来激发机体自身内源性调控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与疾病反应点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穴位发展的过程来看,阿是穴(古人所认识到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在早期的针灸临床种曾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穴位、经穴。从穴位的性质来看,阿是穴是最能表现穴位特异性的。
从反应点的研究情况看,反应点应该是一种处于活动状态的,或者说是处于以易于被激发状态的疾病反应及治疗部位。根据疾病反应点即为最佳治疗点的针灸治病原理,刺激体表疾病反应点最能体现针灸治病的精髓,也最能体现中医治病的特色。
微信号:xiaohetang168
如果您热爱中医针灸请加以上微信号,拉入中医针灸交流微信群,每周都有精彩的中医针灸知识讲座,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