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潭的农耕经济民俗,你知道多少?

(2017-01-16 11:05:45)
标签:

杂谈

​湘潭的农耕经济民俗,你知道多少?_社会新闻_湘潭新闻_新闻_湘潭在线

考古资料证明,迄今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址是湖南道县玉蟾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所发现的稻壳实物已逾万年;洞庭湖畔的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壳实物也有9000年。据专家研究,这已不是野生稻,而属于培植稻,因而湖南是世界重要的稻作农业发源地之一。湘潭地处上述两处遗址中间,相距近,属同一经济区,且河网湖塘密布,河谷丘陵,土地平旷,百里沃膄,低肥卑湿,宜于稻作,距今9000年前后,湘潭地区也摆脱了狩猎、采集经济,进入了稻作农业时代。湘潭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湘潭是世界上较早掌握稻作农业技术的地区之一,也有许多的农耕经济民俗流传至今。

耕种习俗:吃与穿

湘潭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辅以杂粮为生。据考古资料记载,战国时代,湘潭县民即以大米为主食。宋代已“山田悉垦,大量莳禾”。宋仁宗时遣使航海,于越南南部占城买早稻万担分授民种。其稻清明播种,大暑成熟,比以前稻种成熟期早,迅速在湖南湘潭各地普遍推广。后又自番国输入番子。这种稻晚于常稻,夏至播种,早稻收割后插秧,寒露成熟,自此湘潭民间始有早稻和晚稻,一年两熟。湘潭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县白璟所修县志载:水稻“清明前后播种,处暑前后收获,其早者为山源田,播种不过春分,其迟者为泉源田,收获不过重阳,田惟稻,一熟之外不复耕,虽劝种杂粮,无有应者。其茗菽之类,植于山原,瓜蔬之类,盛于洲屿。稻种有红粘、白粘、摩粘、麻粘、毛粘、六十粘、五十粘、广东粘、早糯、迟糯、金色银糯、洗白早、云南早、思南早、铁脚早、细谷早、团谷早、江西早。”

湘潭的杂粮主要有红薯、高粱、玉米、小麦、荞麦、蚕豆、豌豆、黄豆、绿豆、乌豆、饭豆、赤豆等,以红薯为主。史载,湘潭红薯是清康、乾时由闽粤传入的。品种有红心薯、白心薯、黄心薯等。红薯除生食熟食外,还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如红薯片、红薯干、红薯粉丝等,红薯还可以熬酒,提炼酒精,生产多种酶制品。传说,当太平军进入湘潭时,缺粮,还找到民间的红薯片充饥。

湘潭的农耕习俗除种植主粮和杂粮等食物外,湘潭人自古以来还喜好种植经济作物,湘潭的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棉花、麻、烟草、药材、黄花菜、百合、湘莲等;特种水产有珍珠蚌等。

茶。湘潭丘冈山地多,土壤、日照、气温、湿度均为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尤宜种茶,茶叶生产在唐代即已非常发达。《太平广记》和《类说》有江淮盐船运盐抵湘潭装载茶叶而返的记载,说明湘潭不仅是百货总集之区,也是茶叶储运中心。茶叶贸易推动着湘潭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清末,湘潭产茶以绿茶为主,手工制作。光绪三十四年(1908),湘潭县城有茶庄21家,外销汉口等地茶叶5000公斤。

湘莲。湘潭莲子通称湘莲,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为长沙郡名产,清道光前,历代为贡品。入贡莲品,以杨塘所产为最著名。1979年,湘潭县被国家对外贸易部定为湘莲出口基地,湘莲生产得到发展。湘莲营养丰富,清香味美,为席上珍品。莲子加工分通芯白莲和红莲(去壳肉莲)两种;莲藕加工的藕粉为湘潭名产,有“甲于湘楚”之美誉。湘潭“寸三莲”为湖南6个湘莲品种对比试验中产量列居首位,1987年在北京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荣获头奖。1995年,中国农学会、中国优质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联合举办“首届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湘潭县被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

除茶和湘莲,从明代起湘潭开始少量种植棉花,而湘潭种植苎麻历史悠久,《太平寰宇记》有潭邑产麻的记载。

生产习俗:唱插秧歌与三饭五酒

湘潭农作一年两种或三种,地力损耗严重,很多地区要在冬季种一茬草子,春耕时将满田枝叶繁茂的草子犁翻埋入泥中,经水沤发酵后即成上好的肥料,能保护土壤和增产。谚云:“红花草,种田宝。”“一年红花草,三年地力好。”“草子种三年,瘦田变肥田。”“收成好不好,先看头年草。”草子有红花草、蓝花草两种。红花草即紫云英,豆科草本植物,喜温暖潮湿气候,经现代科学鉴定,证明肥田增产效果的确很好,故此俗一直传承至今。蓝花草即苜蓿,效果次之,又不易沤烂,今已少有人种。在湘潭民间,冷浸水田打石灰也是改善土质的耕作方法之一。当禾苗长到一定的时候,要撒一次熟石灰,可提高泥温,促进水稻生长,还可杀虫。施石灰后可同时踩田。有些背阴的冷浸水田,则要在插田之前先撒石灰,提高泥温,防止禾苗翻秋,即乏黄、长势慢或死苗。民谚云:“禾怕冷,石灰诊”,“田里下石灰,仓里起谷堆”。

在湘潭民间,一个受重视的农业生产习俗就是唱插秧歌。水稻插秧又称“插田”。插田时要唱“插田歌”。民谚云:“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只要歌唱得热闹、欢乐,才是兴旺丰收的兆头。插田歌一般为七字句、四句、五句、六句均可的中音歌,也有一些高腔叫“过山龙”,音调高亢激越,传声很远。其内容有与稻谷生长有关的知识和祝愿主家获得丰收的,也有与水稻生产无关的情歌、比古歌等,还有互相出题问答的盘歌等。如:“阳雀声声叫得高,丘丘田里水飘飘,八洞神仙齐下界,恭喜主家插新苗。”“四蔸禾门大打开,姐问禾花几时开?早禾怀胎六十日,迟禾怀胎一百天……”唱歌者有时是插田者少憩时唱,有时是主家请歌手专唱,不管哪种情况,谁愿意唱都可以接腔。专门歌手一般都是插田能手,开插时,他插一页禾(四蔸一排)过去,作为示范,然后洗脚上岸,悠悠扬扬地唱起来。也有两家或两个屋场赛唱的,虽插完了秧仍在继续。有时对歌几天几夜,胜者以为吉利,要举杯庆祝。

另一个习俗就是送秧酒。插秧为水稻生产的一道重要工序,秧插得好坏对禾苗的生长和收成关系很大。因此主家对插田者十分尊敬,称为“插田师傅”,要以好饭好菜款待。每天三餐饭都要有酒,还要在上、下午两餐之间送酒菜至田头给插田师傅吃,称为“报秧酒”。因为每天吃三餐饭,喝五次酒,故又称“三饭五酒”。“三饭五酒”的食品除一般菜肴外,必备有麸子肉和盐鸭蛋。麸子肉是用五花猪肉切成大片,每片至少一两重,用酱油浸过后,沾上拌有香料的米粉,蒸熟而成。盐鸭蛋除了供吃外,还要在收工后每人给两至四个,让其带回家去。意寓有吃有余,有吃有兜,表示丰腴之意。

农事民俗:吃新赏狗与耍禾灯

吃新赏狗是湘潭民间怀念谷种由来的民俗事象。在湘潭民间有一传说,现在凡间的谷种是由远古时候的两只仙狗从天上度种来的。传说,混沌初开时,涨了一河大水,将天门都淹了。后为五谷神赐人间谷种,便有了五谷。天帝知道了这事之后,“忙差瘟帅下凡尘,放出无数蝗虫如东风,收尽五谷无迹踪。”凡间没有饭吃,不知饿死好多人。太白金星看到此情此景,十分怜悯。他忙化作两犬到灵霄殿去求佛祖,佛祖发了善心,“愿赐五谷下天廷。”当时,一无扁担二无箩,这谷种怎么搬走?二犬聪明,忙到天河洗澡,将毛打湿,然后到谷仓中一滚,粘起种谷速下天曹。来到黄河边,欲乘船过河,被渡舵佬一篙打入河中,他说他的船只渡人不渡狗,狗只好翅起尾巴过河,满身谷子全飘走了,仅留下尾巴上藏着的谷粒,因此禾苗现在不是从蔸子上就结谷,而是只有狗尾禾。就这样,人们都认为多亏神狗为人们送来了谷种,所以现在每当吃新米饭时,先要让狗先尝。至今仍有歌谣唱道:“古来有个好风俗,人吃新时狗喂肉。若无二犬到西方,世间哪里有禾秧。”

耍禾灯又叫舞草龙,是湘潭农村的一种旧俗。当稻田禾穗扬花撒子的时候,农民以大王或土地(旧时地方的一种行政区划)为单位组织耍禾灯。禾灯有龙脑、龙身、龙尾共九节或十一节。龙衣是用粗布草绳绞织成的。每个龙节柄上捆有草把,可以插香烛。一盏禾灯,前面一个龙头,后面一个龙尾,九人或十一人举着耍。一般选择晴天,从傍晚耍至深夜。有的大王庙耍一个晚上,有的连续耍两三个晚上。出灯在大王庙,事先在大王、土地菩萨庙前举行祭龙仪式、焚香秉烛、烧纸钱、敬三生(猪肉、鱼、雄鸡),献酒礼等,以驱逐瘟神,祛除灾害,祈庆禾苗丰收。耍禾灯时,走前面的是提灯笼和放铳的。接着是两盏木架牌灯,上面雕着花纹,里面可以点烛,四周糊着皮纸或白洋纸,并贴有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农夫之乐,田祖有神”;“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时有庆,五谷丰登”之类。牌灯后面是用春扇抬着的大锣、大鼓;或纸扎的鱼、虾、蚌壳之类的“花草”,再接着是禾灯。禾灯后面是小锣鼓和管弦乐队。阵容齐整,甚是壮观。禾灯进屋时,主人要点香烛,放鞭炮迎接。禾灯耍完后,要将龙衣、草把、河裟、钱纸香烛等物,一并送到河边烧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