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上说诸葛亮发明过“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但它是否真的存在,始终有争议。近期,家住雨湖区江麓广场附近的周振武老人,经过多年捣鼓,做出了他认为的“木牛流马”的模型。“古人的智慧令人惊叹,希望大家都能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78岁的周振武感慨地说。
按照记载,尝试还原
7月29日傍晚,周振武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刚完工不久的“木牛流马”模型,并向我们展示它的神奇:“你看,你用手推它走,它是不会动的,可是你把手压在上面,让木牛载重,它就会一直往前走,而且还越走越快,这就是古人用‘木牛流马’来运粮的原因。”
周振武的“木牛流马”形状与牛相似,四只“脚”由轮子代替,身子由两个并列的长槽构成,中间安了一个大齿轮,带动“四肢”的行动。“牛”的头部还有一根扁轴穿过,往垂直方向一转,轮子便被“锁”住了。周振武解释,这是推测古人用来防止敌人偷粮的方式。
《中国通史》记载:“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再次进围祁山,用木牛运粮,特令李严在汉中专管督运军粮,六月,粮尽退军。”
周振武严格按照史籍记载去做,试图高度还原,最终制作出尺寸为“原物”1/10大小的“木牛流马”模型。
母亲有愿,下定决心
“制作‘木牛流马’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母亲,老太太钟爱三国文化,尤其喜爱诸葛亮。”周振武说,诸葛亮又名“武侯”,母亲给他起名“振武”有“振兴武侯”之意。
周振武的老家在长沙望城县,父亲早逝,母亲颠沛流离辛苦把他养大。1958年,周振武从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包头市某机厂,负责研究、生产军工产品。1978年,他调到湘潭某军工厂,继续研究、生产军工产品。母亲说:“你一辈子研究机械,就试试能不能把三国里的‘木牛流马’研究出来吧。”
那时,周振武忙着工作,并没有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直到母亲去世前,再次提出这个建议,他下定决心,要完成母亲的心愿。
醉心研究,愈挫愈勇
虽然2012年才开始动手制作,但其实早在1989年,周振武便开始搜集与“木牛流马”有关的资料,潜心研究它的原理,做好了充分准备。
周振武的设计草图上,还有古书中对“木牛流马”的详细描述:“巧用杠杆原理,‘一脚’为支点,‘方腹’为转动力,‘双辕’为转动力距。特设单向转轮,与‘一脚’联体。‘前足’上侧设有棘爪,与转轮相接。‘四足’直立,能向前弯曲,确保牛体运行平稳。领部设有方孔,扁轴结构,掌管牛体行走的启动、关停。拉动缰绳,‘曲头’后摆,‘舌’能刹车。载600斤粮,日行二十里,转动力距不大于40斤,三尺。只宜大用,不可小使。体长五尺,宽二尺,高三尺。”
自从开始研制“木牛流马”,周振武就全身心投入手中的木头和工具,“因为古籍中没有具体图纸,只能依靠着想象,并对照原著琢磨,时间花得很长,成品做了好多个,最终又被我否定。”
老伴朱柳春嗔怒:“他呀,整天都不出门,家务活什么的也都不管,全是我来做。甚至连我生病的时候,他也只知道在阳台上拿着东西雕刻。”
三个子女也担心父亲的身体,害怕父亲太辛苦,他们在网上搜出“木牛流马”照片,劝说父亲:“其实,早就有人做出来了,就算你做成功,也没有意义的。”
周振武坚持认为,网上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木牛流马”。“他们的,不管载不载粮都能走,不过是个道具,而我做出来的只有载了粮才能前进,按书上的记载,我的才是‘正宗’的。”
2014年,周振武患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40多天,心脏安装了一个起搏器。从“鬼门关”走了一圈,周振武还是念念不忘未完工的“木牛流马”。休息一年后,他又拿起了刻刀,继续自己的梦想,“实在没有力气,刻不动木头,就用硬纸板代替。”周振武有些遗憾地抚摸着自己的作品。
“你看他刻的齿轮,多整齐啊。也没什么模板,就是用美工刀一个一个刻出来的。这个老头,真的是有毅力呢。”朱柳春笑着说,眼睛里藏不住对老伴的心疼和佩服。
“我把‘木牛流马’的模型做出来,不图别的,除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就是想证明古人的智慧,传承传统工艺。”周振武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如果有和我一样,对木牛流马感兴趣的同道中人,很想与他们探讨一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