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湘潭老字号——“九如斋”:从名噪一时到没落消失

(2015-01-20 09:23:42)

 “九如斋”:从名噪一时到没落消失

█ 始创于1915年,曾是湖南糕点行业的代表

█ 伴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记者 王超

 

探寻湘潭老字号——“九如斋”:从名噪一时到没落消失拆除前的百年老店——“九如斋”。(记者 陈旭东 摄)

 

        1月19日,雨湖区中山路,52岁的李师傅闲坐在自家台阶上,眉头紧锁。难得的午后阳光,似乎没有为他带来惬意的心情。“哎,看看也好。”李师傅自顾自地的叹息着。顺着他目光所及的地方,是一片刚完成拆迁的废墟。成堆的建筑垃圾、零星几个捡拾废品的身影,构成了他的眼前之景。

 

        伴随着这一声叹息,曾经的百年老字号“九如斋”就此成为记忆。

 

◆ “九如斋”最后一位租户

 

        李师傅是湘潭县花石人。早年,他和妻子从乡下老家来到市区打拼。这些年,他做过菜贩,干过建筑工,还在小饭店里“代班”过厨师。然而,在上述这些身份标签中,最让李师傅觉得脸上有光的,莫过于他是“九如斋”最后一位见证人。

 

        “小时候,我曾听从城里走亲戚回来的叔叔说过‘九如斋’,晓得那里面有好多东西买。”李师傅告诉我们,他对“九如斋”最初的印象,是建立在外人的描述当中。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小时候无限神往的地方,多年后竟机缘巧合地与它产生了交集。

 

        李师傅说,他和“九如斋”结缘,还得归功于他现在从事的活计。11年前,他经人介绍从湘江房管所手中获得了“九如斋”的租用权。按合同约定,他每月只需支付700元,便能得到“九如斋”两层楼(二楼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共计300多平米的房屋使用权。

 

        “里面还是泥巴糊的墙,墙体有50来厘米厚。”回忆对“九如斋”的第一印象,李师傅直言,“有点名不副实”。

 

        他介绍说,当年租下“九如斋”做废品回收生意时,房子就已破败不堪。除门口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外,丝毫看不出这里曾经盛极一时。

 

        “后来听附近的老人说,‘九如斋’三个字是长沙书法家史穆先生题的。”李师傅透露说,早前听到“九如斋”要拆迁的消息时,他专门问过有关部门,问是否可以保留门口“九如斋”三个字,可得到的是否定答复。拆迁当天,他亲眼见证了这三个字随砖瓦一起粉碎在挖机之下。

 

◆ 百年老店正式谢幕

 

      “挺可惜的,连个纪念的东西都没了。”“九如斋”伴随了李师傅11年,作为它最后一位使用者,李师傅对“九如斋”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

 

        拆迁通知发布后,附近的商铺、住户纷纷择他地而居,只有李师傅和少数几户人家选择了留下。如今,李师傅的新店就位于“九如斋”旧址对面的一条巷子里。言谈间,李师傅虽口上说“住习惯了”,可从他妻子处我们了解到,其实他是舍不得这里。

 

        李师傅告诉我们,湘潭曾有一段顺口溜这样唱道:“三王街、三兴街、三泰街,三三得九九如斋。”当天,我们也从地方史研究专家周磊处了解到, “九如斋”始创于1915年,创始人名叫饶菊生。九如斋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天保》中的诗句“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诗篇中连用九个“如”,是取“福寿延绵不断”之意。

 

        “‘九如斋’是湖南老字号,是湖南糕点行业的代表。”周磊介绍说,据相关史料记载,清代中期,湘潭的行、栈、庄达5400多家,每天的贸易额高达五六百万银元。当时十三到十七“总”,主要有南货、百货和洋货三大行业。在湘潭本土的南货商家中,“新泰裕”、“九如斋”、“大利生”及“九和斋”规模最大。而这四者中,又数“九如斋”实力、名声最大。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湘潭的“九如斋”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探寻湘潭老字号——“九如斋”:从名噪一时到没落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