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极而衰,九华红菜苔风光不再

(2014-12-19 09:52:15)

盛极而衰,九华红菜苔风光不再

记者带您走进响水乡湘江村,见证九华红菜苔的前世今生

随着九华新城崛起,九华红菜苔正被“九华制造”和“九华智造”取代

 

记者 唐岱

 

盛极而衰,九华红菜苔风光不再湘江村仅剩下30亩菜地种植红菜苔 (陈旭东 摄)

 

    当你夹起盘中一叶清爽甜脆的九华红菜苔时,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些曾经远销省外、享誉东南沿海的九华红菜苔或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成为湘潭市民一段津津乐道的珍贵回忆。

 

    12月18日,我们来到九华最东南的响水乡湘江村,九华红菜苔17年的兴衰沉浮就是始于此地。

 

最红火时家家户户都种植

 

    当天清晨8点,年近6旬的湘江村村民谢福军开始采摘新鲜水嫩的红菜苔。一上午的忙碌之后,谢福军将采摘的红菜苔抱回堂屋。吃完中饭以后,他和妻子贺玉金会将新采摘的红菜苔精心筛选并捆扎成团。晚上8点左右,谢福军会将这约100公斤红菜苔运往位于湘大新路口的农贸市场。那儿的蔬菜批发商将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收购,第二天这些红菜苔就会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

 

    “以前九华号称是‘万亩红菜苔’,现在恐怕也就剩下十分之一的种植面积了!”谢福军说,2004年红菜苔销售最为红火的时候,湘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全村种植面积上千亩,主要远销广东。

 

    10年过去,如今湘江村像他这样还在种植红菜苔的菜农所剩无几,能坚持下来的大都是年纪偏大的村民。全村种植面积也不到百亩,所产的红菜苔也因量小而无法输往外地,仅在湘潭本地市场消化。

 

    “如果你们真想了解‘九华红菜苔’,那还得找李水平、李炳坤兄妹,这个招牌就是李家兄妹打响的!”

 

李家兄妹最先“吃螃蟹”

 

    在谢福军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同村的李水平家。

 

    “九华的红菜苔,纤维细、口感特别嫩,当地人都爱吃!”在李水平的记忆中,湘江村祖祖辈辈以来就种红菜苔,但一直都是农民自产自销,谁也不曾想到其中会有商机。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来自长沙、株洲的菜贩子来到湘江村收购红菜苔。“1993年开始,湘江村、昭潭村就有人来收菜,卖到长沙、株洲,后来还卖到深圳!”

 

    随着前来收菜的菜贩越来越多,本地种植红菜苔的农民开始扩大红菜苔的种植面积,相邻的郭家村、桃李村、兴隆村、九华村也纷纷效仿。“红菜苔每年7月播种,一直可以采摘到次年2月,采摘周期长、产量高还有人包销!所以大家种植热情都很高!”李水平说。

 

    “既然长沙、株洲的菜贩能做,为什么我们不能试一试呢?”1997年国庆节前,李水平和七弟李炳坤一合计,筹钱“依葫芦画瓢”从周边菜农手中收购15件(750公斤)红菜苔,然后通过长途汽车站的客车运往深圳。

 

    在李炳坤抵达深圳布吉农贸批发市场的第二天上午,李水平接到了他的电话,“三姐,都卖光了,都卖光了,我们发财了……”尽管隔着电话,李水平都能感觉到七弟在那头欣喜若狂,就那一小批红菜苔、一天时间,李水平姐弟俩挣了整整500元。“湘潭市区那时候的房价,也就300块钱一平米!”

 

“九华红菜苔”走俏南粤

 

    李水平说,红菜苔在深圳热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相邻几个村。一个月后,一个名叫黄振平的湘潭菜贩主动找到她,提出一起做生意。“他说你们资金不够,做起来规模太小,不如找人一起搭伙做大做强!”就这样,李水平姐弟、黄振平等5人凑了1万元钱,准备大展拳脚。

 

    正在此时,得知消息的响水乡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建平也给李水平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张站长说,你们产品连名字都没有,做不出广告效果,应该自己想一个招牌!”于是李水平在包装箱上还特意用红笔写了5个大字——“九华红菜苔”。

 

    “那几年,‘九华红菜苔’的招牌可是红火得不得了!”李水平回忆,1997年末,九华红菜苔在深圳布吉市场以品质好、价格低迅速站稳脚跟。1998年,她从菜农手中收购红菜苔是0.2元一斤,运到深圳虽然每斤需要0.1元的运费,但货一到深圳布吉农贸市场转手每斤就能卖到0.8元到1元。

 

    抱着有钱一起赚的心态,李水平这个原本5人的“小团体”也不断有合伙人加入,到2000年合伙人多达30余人,分别负责收购、包装、运送、调配、财会等各个环节,高峰期每天发货约50吨。

 

    那一年,深圳各个农贸市场都被来自湘潭的“九华红菜苔”占据。李水平等人也是“鸟枪换炮”,不仅雇请专门的货车车队运送红菜苔,还购置了约50平米的冷库用以囤菜,李炳坤也常驻在深圳布吉专门负责市场调查和接货收款。“那一年,我们30多个合伙人,每个人都分到了5万块钱!”

 

很难再吃到正宗九华红菜苔

 

    然而,李水平等人此时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经营模式中存在先天的不足,那就是他们没有一个长远的经营规划。这一点,李水平的五妹、时任响水乡蔬菜生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的李顺梅虽然看到了,却也无力回天。

 

    李顺梅告诉我们,三姐李水平的“九华红菜苔”虽红极一时,却因为抱着“有钱一起赚”的“绝对平均主义”,导致团体中无论岗位分工和劳动付出多少,年终分红时大家一律平均,结果导致无论一年下来挣了多少钱,总是内部矛盾丛生、外部经营出现瓶颈。

 

    更重要的是,“九华红菜苔”的招牌虽然已经打响,但李水平等人却始终没有意识到应该去注册商标和公司,走现代化正规化的营运模式,而是一直组织松散,处于一种原始的合伙模式。“从2000年到2008年,合伙人最少的时候仅剩10余人,多的时候又有30多人,一直是这样反复折腾!”

 

    李顺梅回忆,2008年开始,省内郴州、湖北武汉等地的红菜苔开始进驻深圳、广州等地,九华红菜苔的售价受到强烈冲击后风光不再,甚至连湘潭本地的市场也被抢占。与此同时,九华经济建设的步伐也是日新月异,许多农户农田被征收,加上年轻后辈不愿意从事农活、大都外出工作,九华红菜苔的产量开始锐减。

 

    如今,打响“九华红菜苔”这块金字招牌的李水平等“元老”,几乎都已经退出红菜苔经营,李家兄妹中仅有大哥李炳炎仍在坚持种植红菜苔,但种植基地却已经迁往了湘潭县射埠镇。“种红菜苔是劳动力密集作业,仅有耕地这个环节可以由机械完成,而如今九华人工的工价又太高,大面积种植已经不划算了,今年九华红菜苔因为产量太小,已经彻底丢掉了广东的市场!”李顺梅说。

 

    李顺梅认为,如今九华地区的红菜苔已基本都是年老的菜农自产自销,湘潭本地已是越来越难见到产自九华的红菜苔。“也许等这些菜农再老一些,九华就再也没有红菜苔了!”

 

 

盛极而衰,九华红菜苔风光不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