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项救助“一门受理”
受理项目包括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
目前,我市40多个街道已建立“一门受理”窗口
记者 范彭军

市民在岳塘区书院路街道的“一门受理”窗口咨询业务。(记者 陈旭东 摄)
“去年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时,跑社区、街道……层层跑下来,搞得人稀里糊涂的不说,还容易产生误解。现在街道服务中心的‘社会救助窗口’能一站式受理所有待办事项,省事更省心。”9月16日,岳塘区中洲路街道居民莫艳丽,到街道服务大厅办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申请事宜,从咨询、填表到递交材料、部门受理,只用了不到5分钟。
当天,我们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民政部门推行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这种全新救助平台的设立,在改变以前碎片式救助种种弊病的基础上,还使民政救助实现了“一站式”申请服务,以后市民申请社会救助方便多了。
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现在几分钟就能办好
岳塘区中洲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腊初一直负责辖区民政管理工作。对于今年市里出台的这一新举措,她感触颇深。
罗腊初告诉我们,过去,这些工作都会先交由居委会汇总,然后再逐层递交上来。不仅办事周期过长,往往还会出现证明不全等问题,给居民带来了很多麻烦。
“现在这个窗口就像个‘插头’,困难人群只要动手插上插头,其他‘通电’的事全由我们来负责。”罗腊初说。
对这一新政实施感触颇深的,还有家住书院路街道斑竹塘社区的刘小毛。
今年59岁的刘小毛,在2012年元月患尿毒症,每年仅医药费就得8万余元,导致本就贫困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加之身体目前尚未痊愈,无论是与人交流还是自身行动都极为不便。
“好在有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我再也无需往返于卫生、民政等部门,现在直接去所在街道就能申报医疗救助,很方便,几分钟就能办好。”刘小毛说。
今年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将建立“一门受理”窗口
“以前,市民办理社会救助申请要先到社区申请,现在直接去街道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窗口办理申请。”市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局局长王天凤说,在街道实行“一门受理”后,市民不用再到各个部门去交材料、盖章了。
在街道的社会救助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它承办了社会救助申请、受理、转办等业务。目前,我市承担救助任务的民政、计生卫生、人社、教育、住房等部门,将协助县区对口部门,制定部门分办、转接流程,实现救助申请人与相关救助部门的高效对接,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合作机制。
“现在,40多个街道已搭建好‘一门受理’窗口。”王天凤说,我市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受理主体职能已履行起来,服务窗口设置、办理流程和转办规则也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初步估计,到2014年底,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都将搭建完成社会救助申请“一门受理”窗口。
乡镇街政务大厅,可以快速办理8项救助
“为响应国务院在年初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我们决定先在救助领域试水,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市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局局长王天凤说,今年2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5项民政救助与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3项专项救助整合在一起,形成8项救助制度,并首次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往后,我们将依托乡镇(街道办)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使这8项救助可以快速办理。”王天凤说,他们将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申请受理,同时协助卫生计生、教育、住建、人社等部门做好受理、转送、跟踪反馈结果等工作。
“这8项救助项目,除了教育救助在学校申请外,其他可以在同一窗口受理。”王天凤说,《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解决急难问题构建起完整严密的安全网。
《办法》到底能解决群众的什么问题呢?王天凤说,包括低保、特困人员救助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医疗、住房、教育等救助解决专门问题,临时救助解决突发问题,慈善、红十字会等社会力量帮助解决个性化突出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