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8月底,湘潭已办1239张“二孩证”
专家提醒,夫妇想生“二孩”,别忽略“老大”的感受
随着“二孩”的到来,也引发了跟爸姓还是随妈姓的争议
记者 廖艳霞

9月15日,居民在岳塘区中洲路街道申请办理单独二孩准生证。(记者 欧阳天 摄)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后,不少家庭筹划着再要一个宝宝,部分“单独二孩”宝宝已经健康出生。9月15日,我们从湘潭市人口计生委了解到,截至8月底,我市共发放1239张“单独二孩”生育证。
家里添丁是件值得庆祝的喜事。然而,随着“小二”的到来,一些家庭也跟着引发了一些“小插曲”,当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时,“老大”在默默地暗自伤神,“小二”跟爸姓还是跟妈姓也引发了家庭争议。
内部矛盾:“小二”到来,“老大”醋意不少
“小儿子已经3个多月啦!”昨天,雨湖区城正街街道三义井社区的彭湘开心的告诉我们。今年5月9日,彭湘与妻子拿到了《再生育证》。这是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湘潭发放的首张“单独二孩”《再生育证》。
跟彭湘夫妇不同,在我市某事业单位上班的熊剑刚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大儿子已经7岁了,妻子很想儿子有个伴。去年,他们的小儿子如期而至。
双方父母帮忙带小孩,夫妻俩人各自上班,家庭生活温馨美满。只是,夫妻俩也有自己的担忧。“小儿子还小,我们对他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大儿子有些不满。”这是熊剑刚不愿看到但又无法避免的事实。
他还记得,有一次,大儿子嘟着嘴巴对他们说,“为什么你们对弟弟说话那么小声,对我那么大声?”
这时,熊剑刚意识到大儿子在吃醋了。为了让大儿子心理平衡,他和妻子平时外出,都尽量带着他。
随机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二孩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大”甚至出现过激语言和行为。
心理疏导:生二胎后家长们不应忽视“老大”的感受
湖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袁克俭认为,对于“老大”来说,他已经习惯了一家三口的思维定势,家人一切围绕自己转,如果再生个弟弟、妹妹,平时享受惯了的“小皇帝”、“小公主”心理不舒服是正常现象。而这也可以打破目前很多独生子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袁克俭提醒准备孕育二胎的家长们,要多学些心理学知识,在关爱第二个孩子时,要取得第一个孩子的理解,告诉他们,父母除了照顾他,还必须照顾好弟弟、妹妹。
像熊剑刚家的情况,大儿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大声,对弟弟轻言细语”就是一个信号,父母应该听取孩子的意见,尽量改正。平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调节。
此外,如果碰到有类似问题的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找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咨询。
夫妻过招:“提出老二跟我姓老公不悦!”
生育“二孩”,除了“老大”的情绪要照顾,妻子的想法也得顾及。
家住岳塘区霞光山庄的胡女士出生于1989年,是独生女。她和丈夫已经生育了一个儿子。去年底,国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后,她有了生二胎的想法。
如今,她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眼看着孩子就要降生。身为独生女的她很想第二个孩子跟她姓,她试着跟丈夫商量,丈夫虽然没有强烈反对,但也没说同意。“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不太高兴。”
丈夫这一关还没有过,胡女士根本不敢跟公公婆婆说,担心他们有想法。
“还是以家庭和谐为主,毕竟跟谁姓都是我们的孩子。”胡女士打算等孩子出生后,再跟丈夫商量,如果不同意就作罢。
专家支招:法律允许范围内随父姓母姓都可以
市文史专家何歌劲说,孩子到底随父姓随母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看法。
单独家庭纠结“跟谁姓”,主要还是传统观念的问题。按照传统观念,孩子一般都是随父姓,只有随父姓,在宗族中才有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族、家族体系已经趋于虚化,传统观念也有所改变,姓氏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他认为,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随父姓母姓都可以,都是一种传宗接代。事实上,《婚姻法》中有明确规定,孩子可以随父亲姓,也可以随母亲姓。只是,在家庭成员意见分歧时,要妥善协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