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江渔民坚守难“上岸”更难

(2014-07-02 09:17:19)
标签:

房产

撒网容易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湘江渔民坚守难“上岸”更难

 

■记者 李涛

 

湘江渔民坚守难“上岸”更难湘江捕鱼开禁后,渔民又开始了捕捞作业。(记者 张哲 摄)

 

    7月1日上午,37岁的林树云正忙着在自己的船上整理渔网。当天凌晨,他在湘江河里撒下了最近3个月以来的第一网。

 

    对于这个从七八岁就开始跟随父母划船打鱼的“老”渔民来说,尽管现在鱼越来越难打,但比让他改行“上岸”要容易得多。

 

“工龄”30年的“老”渔民

 

    7月1日凌晨零点过后,湘江湘潭段,为期3个月的禁渔期结束。林树云驾船从湘江边出发,在杨梅洲洲头附近,撒下了禁渔结束以来的第一网。 

 

    到早晨6点,他一共撒了三四网,打上来10来斤鱼。尽管“战果”比过去明显减少,林树云还是蛮高兴的,“都是些刁子鱼、游鱼还有鲤鱼之类的。”

 

    林树云记得,去年禁渔期结束,他第一天就打上来20多斤鱼。在他看来,现在的鱼越来越难打,打上来的也越来越小。

 

    除了非法捕捞、工业污染等因素外,林树云认为,与长沙那边筑坝影响水流有关,“下游的鱼上来不了。”

 

    林树云家住窑湾杨梅洲大桥附近,从小跟随父母在江上打鱼,用他的话说,“‘工龄’已有30年了。”

 

想“上岸”转行,但不容易

 

    像林树云这样的专业渔民在我市还有不少。市渔政管理站副站长李琪告诉记者,湘江干流湘潭段,全长57公里水域,目前约有合法渔船207条,生活着本地专业渔民800多人。

 

    “他们主要分布在马家堰、下摄司码头、易俗河、东坪镇、杨梅洲、护潭乡、竹埠港、九华、昭山等地。”李琪说。

 

    3个月的禁渔期都在干些什么,禁渔对他们有影响吗? 林树云说,平常就修补渔船或整理渔网。“这段时间不能打鱼,就和妻子一起从涟水、涓水等没有禁渔的地方贩鱼卖。”

 

    林树云告诉记者,打鱼一个月下来,平均所得也就一两千元,生活不易,但他不愿放弃,因为“上岸”更不容易。

 

    “也想过出去打工,可能做什么呢?没手艺、没技术,一出门啥都不会干。去卖苦力吧,还被人家挑三拣四,不如在家。”林树云无奈地说。

 

    晚上出去撒网、捕鱼,累了就在船上休息。天亮了收网回来,整理渔网,再将鱼送到邻近菜市场出售;平日修整,为次日作业做准备……成了大多数渔民日常生活的写照。

 

政策扶持,为渔民生活“减压” 

 

    对于禁渔,林树云等渔民普遍表示理解,“鱼苗多了,繁殖快了,对我们肯定有益。”在他们看来,失去3个月的捕鱼时间,意味着来年有更多的鱼可捕。

 

    不过,不少渔民仍然担心,随着非法捕捞的增加,能捞上来的鱼越来越小了,鱼越来越难捕了。“近几年,一次能捞上一二十斤鱼就算不错的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渔民告诉记者。

 

    在李琪看来,大多数渔民文化程度有限,没读多少书,“上岸”转行艰难,是一个特殊群体。“好在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对他们更加关心。”

 

    李琪介绍,根据有关条例,禁渔3个月,每位渔民都可领到政府发放的补贴,补助标准按每船500元/每月执行,“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此外,根据政策,每条渔船每年还能领到7000到8000元的燃油补贴,家里特别困难的还能享受低保待遇。

 

    “现在湘潭百分之七八十的渔民都有了低保。以前还有‘连家船’,就是吃住都在船上,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总的来说,渔民的生活比以前改善多了。”李琪说。

 

 

>>相关链接

 

禁渔期间 我市查处违法捕捞渔船11条

 

    来自市渔政管理站的统计显示,今年4月至6月禁渔期间,市渔政站根据群众举报以及自己巡逻,集中力量对电鱼、禁渔期捕鱼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共计暂扣、处理违法捕捞渔船11条,没收背包式电鱼机39台,没收禁用渔具“地笼王”122个(约800余米),车、船出警巡逻共182次。

 

    市渔政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禁渔期结束后,将继续巩固禁渔成果,开展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的专项治理行动,取缔“迷魂阵”、“布围子”等非法捕捞行为。

 

 

湘江渔民坚守难“上岸”更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