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淘废品筹学费
帮助贫困学生圆了求学梦
■她扎根教育事业17年,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的家人
■亲和力、责任心、爱心,是家长和师生们赋予她的标签
记者 何滢 通讯员 欧阳勇
在湘乡市进修附小109班课堂上,一位文静娟秀的老师在认真地给学生上着语文课。这位扎根教育事业17年的女教师,用自己满腔的热情传输着知识、传递着正能量,用自己女性特有的母爱温暖着每一个学生幼小的心灵。这位家长心中的好老师、学生口中的“好妈妈”,就是被学校师生誉为“智慧与美丽并存”的周晓维老师。
QQ空间晒学生风采,成了她最幸福的事
点击周晓维的QQ空间,首先跃入眼帘的是班上79位同学的照片和笑脸。周晓维说:“我的空间里全是学生们的照片,我喜欢拍照,也希望用照片记录学生的笑脸和成长过程。”
在周晓维的QQ空间里,不但记录了每位学生的家庭住址等基本情况,每位学生在校表现、性格特点她也一一做了介绍。周晓维说:“只要打开我的空间,我们班孩子的情况就基本上一目了然了,这样也可以让其他老师更好的了解我们班学生的情况。”
考虑到班里留守儿童、单亲孩子较多的情况,为了方便与学生之间、家长之间及时沟通,及时让家长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她建立了班级QQ群和家长QQ群。周晓维笑着说:“为了不OUT(落伍),现在我已经尝试着用微信与同学们和家长们联系了。”
周晓维告诉我们,其实每天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工作一天也很累,但只要一坐到电脑旁边,想着能用电脑记录学生们每天的成长故事,她就立刻来了精神。可细细翻阅这位喜欢照相的老师个人空间,我们竟然没有看到她女儿的照片,难道是她忘了为女儿拍照了吗?周晓维却说:“我不只一个女儿,我有很多的‘儿女’,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兼职”当上“破烂王”,为贫困学生筹学费
1997年19岁的周晓维从湘乡师范毕业后,成为了湘乡市梅桥镇先锋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当时在她任教的六年级班上有一名成绩好又乖巧的女孩叫简双,可是有一天,从不迟到早退的简双却没有来上学。
心里隐隐有些不安的周晓维,第二天上午急急匆匆地骑行10多里山路来到了简双的家。周晓维说:“简双家的土砖房建在半山腰上,走进简双的家,我看到,清贫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因为父母都在外务工,12岁的简双正在照顾生病的爷爷。”见到老师来了,简双泪如雨下。
周老师被简双的孝心感动了,为了帮助简双筹措学习费用,周晓维“兼职”当上了“破烂王”,把亲戚家不要的旧彩电和旧风扇等需要处理的废品都淘来送给简双,同时还四处为她募捐。在周晓维的关爱下,简双初中毕业时报考了湘潭卫校的护理专业,如今简双已经在湘乡市一所卫生院有了稳定的工作。
家长眼中的好老师,学生口中的“好妈妈”
在山区小学工作多年后,2002年周晓维调入了湘乡市进修附小任教。因为城区学校少,她接手任教的109班是一个有79名学生的大额编制班。109班一位调皮的男生王晨宇告诉我们,周老师一年级就开始担任他们的班主任,她人特别和蔼可亲。在读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同学朱帅因为不小心受伤了,周老师知道后,马上将他送到医院,并陪护了一整个下午,还组织全班的同学去医院看望朱帅。王晨宇说,他特别难忘周老师帮助朱帅的那一幕。
在周晓维耐心教导和悉心关怀下,109班学生的总体成绩不断攀升,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在学校的“元旦”文艺演出中获得称赞,班集体也多次被学校和教育局嘉奖。如今周晓维“好老师”、“好妈妈”的名声远扬,不少家长都争着让自己的孩子上周晓维任教的班级。一位家长的大孙子在周晓维班上毕业后,这位家长特地过来和周晓维“商量”,让小孙子也无论如何到周老师班上就读。
是照顾家人还是为学生上课?她选择了走进课堂
周晓维的同事刘老师说,周老师关心自己的学生胜过了关心自己的女儿。2009年12月份,周晓维接手109班的语文教学兼任班主任不久,她6个月大的女儿小美琳因为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女儿,一边是等着自己上课的学生,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这位结婚不请假,生孩子也掐着时间的周老师,再次咬咬牙把孩子交给丈夫和家人,自己抹着泪走进了课堂。
周晓维的丈夫是一位人民警察,工作也很繁忙,女儿小美琳一直由外公外婆抚养。谈到自己的孩子,周晓维说:“我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因此感觉自己愧对女儿,可我不后悔,因为学校还有更多的孩子等着我。”
周晓维唯一请假的一次是婆婆病了,当她在长沙照顾了婆婆两天后再回到学校时,班里的同学一窝蜂地冲过来,把她团团围住,一个劲地问她:“老师您到哪去了,我们好想您。”“老师您是不是生病了,您还是回家多休息几天吧。”学生们一句句嘘寒问暖,把周晓维感动得鼻子发酸。她骄傲地说:“学生带给我的感动是我幸福的源泉,多辛苦我也不觉得累。”
亲和力、责任心、爱心,是师生们共同赋予周晓维的标签,“为人师表”4个字一直铭刻在她心中。周晓维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还有很多老师都为学生付出着自己的青春和人生。”成才先成人,周晓维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道德标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