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捐髓救助澳大利亚患儿
■他叫朱超,是湖南科大大四学生,他的善举得到了父母、老师的支持
■他也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首位向澳大利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记者 王超

朱超捐献骨髓后,返回了校园,继续自己的学习。(竖戈摄)
一个是朝气蓬勃的湘潭在校大学生,一个是命悬一线的澳大利亚白血病患儿,两个相隔万里、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却因为246毫升救命的造血干细胞,完成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生死速递。
5月7日,在北京完成干细胞采集后,朱超回到母校湖南科技大学。经过一周休息后,昨日他首次向外界敞开心扉。能够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首位向澳大利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在他看来实属巧合,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捐献。
万里之外续起生命之缘
今年24岁的朱超来自山东枣庄。4年前,他考入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11年初春的一个中午,他从学校食堂吃完饭出来,一位“白衣天使”将一份中华骨髓库宣传手册递到了他手中。听完介绍后,他没有多想,就同意捐献血液样本,成为了中华骨髓库一名爱心志愿者。
2013年11月,刚完成实习的他,意外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的通知,称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与澳大利亚一名幼童患者匹配。
打来电话的,是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的副主任张赞。在电话中,张赞通知其先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稍后再告知她结果。
几乎未经丝毫犹豫,朱超当即回复张赞:“不用,能配上型多难啊,更何况还是跨国匹配。我愿意!”
尽管事先爽快做了决定,但朱超还是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委婉地向父母道了出来。
“救人是好事,你自己决定,我们支持你。”父母非常支持朱超的善举。
2013年12月中旬,朱超在长沙湘雅附三医院血液中心进行了高分辨率复检。从初检到复检,朱超是唯一一个与之配对成功的志愿者。换句话说,朱超此时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名澳大利亚籍小孩的生死。
结束了高分辨率复检后,朱超没有返回老家过年。2014年3月,中华骨髓库再次致电朱超,征询他是否继续愿意去长沙做进一步的抽血化验。一周后,朱超的体检报告出炉,他的身体一切正常,完全符合捐献条件。
捐赠之路一波三折
今年3月20日,朱超如约来到湘雅附三医院,做正式捐赠前的最后一次身体检查。体检报告显示合格。
经和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相关负责人商量,朱超决定于4月30日赴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
眼看着启程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即将完毕,可突然冒出的一件事,彻底打乱了朱超的行程节奏。
原来,采集时间被安排在5月6日上午8点,而这一天,正好是他办理教师资格证的日子。为了能顺利去北京捐赠造血干细胞,朱超在启程的前一天,即4月29日,向辅导员提出了要回身份证的请求。
“老师,我想拿回身份证。”
“为什么?你要做什么?”
“我有事。”
“没有身份证就是不能办理教师资格证。你难道不明白,教师资格证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捱不过辅导员的再三追问,朱超匆匆挂断了电话。
那一晚,他失眠了。
踏上爱心之旅
“不行,我一定要去救那个小孩!”4月30日一大早,朱超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了班主任颜柯的电话。
“老师,我想暂时拿回身份证。”
“为什么呢?”
“我有事。”
“有什么事让你觉得比毕业更重要呢?”
“……”
一阵沉默后,朱超向班主任和盘托出了自己准备捐赠造血干细胞,去救助澳大利亚患儿的事。
“行!你注意保重身体,学校这边的事我来负责。”得到班主任的全力支持后,当天,朱超踏上了开往北京的高铁。
按照既有的捐献流程,5月2日,朱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接受了动员剂注射。
5月6日上午8点,朱超被推进了手术室。历时近5个小时,246毫升造血干细胞从朱超体内采集出来,当场与澳大利亚骨髓库代表完成了造血干细胞交接手续。
5月6日晚,首都国际机场,飞机带着爱和希望起飞。
次日,朱超的246毫升造血干细胞顺利移植到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白血病患儿体内。自此,朱超成为了我省首例,也是全国第一位向澳大利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