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制明信片致青春
涵盖8大系列已热销400多套
■她来自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已成立一支专业的创作团队
■发掘校园情感诉求,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已成为一种新的创业形式
记者 李兆 通讯员 唐桔

李铭施整理明信片(记者 欧阳天 摄)
一鉴湖、云影桥、观书亭、图书馆、红楼、校训石、沁心泉、工程训练中心……这些都是湖南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现在,这些有着校园特殊回忆的景点,被制成了包含手绘、水彩、四季、雪景、夜景等8个主题的明信片,在校园里引起了热议。而“湖工--我们的青春记忆”明信片设计者李铭施,也渐渐为大家所熟悉。
“别的学校有,为什么我们学校就不可以有?以往的校园明信片类型都比较单一,其实只要好好挖掘整合,做8个甚至更多系列也完全可以。”李铭施自信地说。
李铭施是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1101班的学生。3月20日,我们见到了这个小个子女生。

李铭施和她的朋友们在校园内推广销售明信片(记者 欧阳天 摄)
机缘巧合,萌生想法
“因为带了两个部门嘛,希望这个纪念品大家都喜欢,又与众不同。”李铭施大二时曾担任学生会两个部门的负责人,2013年6月,一次颁奖晚会后,她一直在思考要送些什么小礼物给干事们当做留念。
2013年8月,高中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惊醒了她这个梦中人。“当时我们开校运会的时候,就有人提议校长做一些明信片。”
为何不把自己与干事们的点点滴滴做成明信片送给他们呢!
“很多时候,成功只是源于一个不经意的想法。”李铭施笑着说。
走访高校,筹划准备
在走访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后,李铭施发现其他学校都有手绘明信片,就自己学校还没有。通过调查,她了解到明信片是一款能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善于抓住商机的她,决定由自己来开创这第一步。
一次去岳麓山的旅行中,她偶遇了一位专为湖南大学、岳麓山设计明信片的制作人。好看、充满童趣的手绘风格,更坚定了李铭施要设计制作湖工明信片的决心。
李铭施开始软磨硬泡,讨教明信片制作、推广的知识。“最开始设计的5个系列是用牛皮纸封装,无法印刷文字信息。后来我一家家店去问,总算找到了能制作的店家。”
在向专业人士取经问道,并多方吸取经验后,李铭施与设计艺术学院、管理学院的6位好友,开始了制作明信片的筹划准备工作。
过程艰难,一路坚持
最初的5个系列都是手绘插图,制作过程相当繁杂。李铭施介绍,插图创作的第一步便是实地取景。“我们所选择的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场景,确定构图之后,还得多个角度拍摄。根据实景拍摄图再次创作,搭配上人物。”
“随着前面几个系列的成型,不少已经毕业的外地校友专门联系我,一买就是好多套。有一位叫何恒学的学长还参与了两个系列的创作,学校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李铭施说,“创作的过程是最难的。要反复沟通,考虑色彩搭配、人物形象设立等等。”
而这一切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市场定位、设计规划以及资金筹备,都让李铭施倍感慌乱。“起初家人并不知道,制作资金都是我从生活费里省出来的,假期还去做了兼职。”
李铭施说,她曾经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过,也有想过放弃,“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哭着笑着也要走下去。”
小小明信片,浓浓校园情
现在,“湖工-我们的青春记忆”系列明信片已初具规模,不仅有了专业的创作团队,也有了稳定的销量和销售渠道。
李铭施告诉我们,这套明信片共有8大系列,相较于科大、湘大的一个系列,他们的选择性更广。”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系列的明信片。”
目前,湖工明信片已售出400多套,在很多商店都有代售点。
回顾这一路走来,李铭施感动地说:“其实真的要感谢身边的朋友,特别是以前部门的干事,他们去寝室宣传,热心帮忙摆摊,毫无怨言。毕业后,我会把这份工作交给干事们,把湖工的美好回忆传承下去,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离开,而让这份美好也跟着离开。”
临近毕业,产品热销
“毕业几年了,看到这些熟悉的明信片,非常怀念,也帮朋友多买了几套。”一位购买明信片的校友,在微博上留下了这样的话。
“小小明信片的背后是巨大的校友情感市场,但现在市面上能满足这类情感诉求的产品很少。”湖南科技大学校园明信片设计者刘茗溪说:“最近科大樱花要开了,她准备做些相关的纪念品。随着毕业季的临近,这些校园周边产品都会热起来,目前预订咨询的人数增加了许多。”
“校友文化是一种情感维系,也是一种资源。今后满足校园情感诉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会越来越多,在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校友会资源的运作有一套成熟的体系,相关纪念产品也很丰富。”湖南科技大学明信片创作者团队之一的王贤根对此感触颇深。
王贤根现在是福建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他非常看好校园创意产品的市场,“我下一步考虑在湖南扩展初中、高中的校友会纪念品市场。”
校园创业,无关成败
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易伟义表示,从形式上看,新一轮的“创业热”已经超越发传单、贴广告、当家教等这些传统形式,影视服务、中介服务、创办实体等更高形式的创业正成为主流。
面对高校内部存在的创业机遇,很多在校学生跃跃欲试,但如何处理好学业与创业的关系,面对各种机遇的吸引,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从学校、校友方面获得资源,高校方面如何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这些都很重要。
“与传统勤工俭学相比,发掘校园情感诉求,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创业,是一个新的也是更深层次的创业方式。”易伟义院长说。
“大二大三年级创业更多是一种尝试,很多没有成熟的理念。类似李铭施这样,把一个团队力量结合起来,完成一个系列产品的创业难能可贵。”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曙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十几年,她告诉我们,学校希望学生在创业中积累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抗压能力,把这些收获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事业当中。“相比创业短期的成败,这更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