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十大动人亲情故事
让爱作主
■本报编辑部
编者按
有人说,亲情是一本字典,在它的体内,你能找到“欢乐”和“温暖”;有人说,亲情是一根绳子,它用自己的身躯,把心与心紧紧地连了起来;也有人说,亲情是一盏明灯,在漆黑的夜里,能给迷途的心指引方向……其实,亲情就是这十位主人公在平凡生活中默默坚守的一种责任和对亲人的无私关爱。
1.好儿媳带着婆婆上班
事件回顾:熊桔红是湘乡市中沙镇人,她的婆婆张春娥今年70岁,10年前的一次中风,让老人的身体大不如前。去年正月期间,老人再次中风后,不幸患上了脑萎缩症,记忆力丧失,智力也只有3岁小孩的水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经常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婆婆患病后,由于丈夫忙于工作,老人吃喝拉撒的事情全落在熊桔红的肩上。可熊桔红也在中沙镇镇政府做临时工,为了一心一意地照顾婆婆,他一度有了辞工回家的念头,但迫于家庭的经济现状,她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带着婆婆去上班。
镇政府得知熊桔红的想法后,答应为她婆婆提供一间小房子。但由于条件有限,里面只能住一个人。就这样,熊桔红星期一到星期五带着婆婆在镇里上班,双休日再带回家,让婆婆和家门口的老邻居们聚一聚。
在每天上班前,她都要为婆婆洗漱、梳头;工作的间隙里,她还惦记到房里给婆婆喂几次水;婆婆不知道饱饿,熊桔红顿顿饭都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人吃,怕老人噎着,她尽量把饭弄软些;婆婆自己没意识,有时大小便失禁,熊桔红从不嫌脏不喊累,发现婆婆弄脏了衣服,就快换快洗,一天有时要换洗几身衣服。虽然老人生病一年多了,但肤色红润,精神状态也不错,身上的衣服也整整齐齐的。
入选理由:在“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中,背着母亲教书的陈斌强感动了很多人。带着婆婆上班的熊桔红,也用自己的善良与质朴给“孝道”赋予了最好的诠释。
2. 弟媳照料二哥传佳话
事件回顾:今年40岁的宾利霞,娘家在湘潭县锦石乡纯塘村。上世纪90年代,她成了射埠镇金岭村立新组廖家的媳妇。廖家3兄弟中,宾利霞的丈夫廖立明最小,未婚的二哥廖德明一直独自生活。
“那年冬天,我们村的山上起了一场大火,我二哥参与了救火,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受了刺激。”宾利霞回忆,火灾发生两个月后,廖德明的行为变得异常古怪,“他得了精神病,经常絮絮叨叨、手舞足蹈,有时还骂人。”
廖德明的耳朵自小就因病有些聋,现在突然患上精神病,他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来照顾他!”这时,宾利霞站了出来,尽管小两口还承担着赡养父亲、抚养一个孩子的重任(母亲由大哥赡养)。
3年前,宾利霞为方便孩子上学搬回娘家住,她把二哥也一起带了过来。
“你已经不在那边住了,就算不再管你二哥,别人也不会说什么的”、“不是还有其他兄弟吗,让别人照顾不就行了”、“你丈夫一人挣钱,小孩又要上学,经济上承受得来吗”、“自己家里都是土砖房,还管你二哥干嘛”。
面对许多好心人的劝慰,宾利霞的决心不曾动摇,“我只想凭自己的良心做事,再怎么样也绝不放弃他!”
入选理由:火灾无情,人有情。在灾难和困苦面前,宾利霞和丈夫没有抛弃他们的二哥。一句“我只想凭良心做事”已道出他们对亲情的态度。

每天放学后,陈燕充当“老师”辅导妹妹的功课(记者 张哲 摄)
3.“我发誓再苦再累都会照顾好妹妹”
事件回顾:陈燕刚满17岁,是湘机中学的高三学生。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静。然而这种文静并非文弱,恰巧与她身上的青春力量不谋而合。
陈燕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长”的职责全交由陈燕负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岁不到,陈燕就能上灶台做饭;7岁多,已是张罗家务的一把好手。从15岁开始,便独自一人带着妹妹生活、学习。
那一年,父母离异,陈燕被判给爸爸,妹妹则跟着妈妈生活。父亲因为难以走出婚姻的阴影,最后选择了远走他乡打工。一年后,重新组建家庭的母亲把妹妹送了回来。
为了在紧张学习的同时照顾好妹妹,她每天都要调6个闹钟。下完晚自习回家后,她还要挤出时间给妹妹辅导学习,为她整理书包,打理家中的里里外外。一天下来,属于她的睡眠时间已不足四小时。但她说:“没事,我很快乐,很幸福。”
入选理由:15岁,本还是个需要被照顾的年纪,却已承担起了“家长”的责任。小女孩在亲情面前的担当让人刮目相看。
4. 婆婆丈夫都瘫痪 她照顾20年不言苦
事件回顾: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而这些话在岳塘区书院路街道晓塘村的陈蔓云家中并不适用。20年来,陈蔓云的婆婆和丈夫先后中风瘫痪,这位坚强的女人,每天除了料理家人生活,她还扫马路、卖粽子补贴家用。
2013年11月5日下午,阳光和煦,60岁的陈蔓云搬了一把靠背椅放在屋前的台阶上,然后将丈夫吴平从轮椅上背到靠背椅上,“老倌子,今天太阳不错,坐在这里舒服些。”尽管丈夫的表情呆滞,不能回应她的话,但陈蔓云依然语气温柔地跟丈夫聊起来。“他听得懂吗?”我们问。陈蔓云回头一笑,“他中风了,智力像个小孩子,但是我相信他听得懂我的话,我是他最亲的人。”
1996年,吴平的母亲周玉霞第二次中风,比起3年前轻微的程度,这次严重得多,除了一只手能稍微活动之外,周玉霞下半身完全失去了知觉。这一年周玉霞66岁,而陈蔓云42岁。
婆婆病倒之后,陈蔓云成了照顾她的主力。“婆婆病倒时,丈夫还能帮我一把,但我没想到,丈夫也患了同样的病,而且更加严重。”2000年,是陈蔓云最不愿意想起的一年,当时只有50多岁的丈夫吴平,突然在家晕倒,送到医院之后,医生告诉她,“重度中风,伤及中枢神经,不但影响肢体活动能力,智力更是严重受损。”这样的噩耗,几乎打碎了陈蔓云生活下去的信心。
日子还得过下去!擦掉眼泪,陈蔓云不再埋怨命运的不公,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入选理由:照顾一个瘫痪病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她却十几年如一日地同时照顾两个,并且还不断想办法、抽时间去赚钱补贴家用。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已不多见。
5. 让丈夫抱着女儿先走 她却倒在了火海中
事件回顾:当张华拼尽全力将丈夫和女儿推到靠窗的位置时,她也许不知道,自己和丈夫、女儿的这一别,竟成了永别。“你赶快抱着女儿离开,别管我!”这是张华对丈夫的叮嘱,也是她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声呼喊。
12月11日凌晨1点多,雨湖区响水乡郑家村一栋民房突发大火,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年轻母亲张华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丈夫和女儿。而她的生命,被永远地定格在了26周岁。
入选理由:死神面前,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应该就是真爱的力量吧。
6.侄媳妇似亲闺女,悉心照顾伯母25载
事件回顾:现年91岁的彭满珍有不幸的过去——她和丈夫没能生儿育女,60多岁时,丈夫去世了,她成了村里的孤寡老人。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能干的侄媳妇,这个侄媳妇至今陪她走过了25个春秋。
这位“侄媳妇”就是高新区双马街道建设村50岁的罗春香,她照顾伯母的故事感动了全村,村里的人纷纷对她赞叹不已,“25年了,彭娭毑多亏有侄媳妇的照顾呀。”
彭满珍和丈夫没有生育儿女,这一直是夫妇俩的遗憾,他们总感觉生活少了些欢乐和色彩。虽然有丈夫的弟弟一家陪伴,但他们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孤单。
彭满珍65岁那年,他们家迎来了侄媳妇罗春香。罗春香乖巧孝顺,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包干,对彭满珍老俩口和自己的公婆照顾得很周到,让彭满珍感受到了女儿绕膝般的温暖。
第二年,彭满珍的丈夫去世,这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幸亏有侄媳妇罗春香的陪伴!”罗春香在干完农活之余,总是陪伴彭满珍,嘘寒问暖,尽心尽力照顾她。这种照顾至今已坚持25年。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我有两对公婆啊!” 罗春香逢人就笑着说,伯母也是亲娘。
入选理由:侄媳妇本没有照顾年迈伯母的义务,但25年来,罗春香却一直视伯母为亲娘,手把手地照顾她,从未有过怨言。
7.弟弟,我要用一生呵护你
事件回顾:3月5日,阳光明媚,处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已经在房间里呆了整整3天的朱芳琳想出门透透气,可刚准备出门,病床上今年已经50岁的弟弟朱芳明又哭了起来,朱芳琳立即回到弟弟的床边,一边抚摸着他的手,一边亲昵地跟他说着话,就像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般,场面温馨动人。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朱芳琳已经过了整整9年。
2004年3月19日,朱芳琳的弟弟朱芳明因与人发生纠纷受伤,重度昏迷了5个月,造成继发性脑干受损,右边边瘫,不能说话,四维还不如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婴儿。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击碎了朱芳明原本宁静的家。7个月后,朱芳明的妻子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开了他,之后便一去不回。
由于父母年岁已高,朱芳琳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重任。那年,朱芳琳43岁,弟弟比她小两岁。
2005年,丈夫弃家而去,朱芳琳隐约觉得,丈夫可能嫌弟弟是个负担,所以就悄悄离开了她。“那时,我强忍着痛苦跟我妈说,家里有点事,那几天不能到医院去照顾弟弟。”回到家后,朱芳琳便不吃不喝,一个人在家痛哭了4昼夜。
随后的几年里,虽有两段恋情来扣心门,但她都选择留下来照料弟弟,因为她是弟弟唯一的依靠。
入选理由:姐姐为了照顾弟弟,失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哭过痛过之后,她依然坚守如初,还拒绝了前来叩门的恋情。这位姐姐给予的爱是不是比海深、比天高?

饭后,朱芳琳细心地帮弟弟刷牙(欧阳天 摄)
8. 带着聋哑弟弟上大学
事件回顾:2013年11月11日,寒意渐袭莲城,一个叫欧阳爱良的男生的故事却让我们感觉格外温暖。
23岁的欧阳爱良,是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2011级学生。两年前,家中的一场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1年,欧阳爱良远在邵东老家的双亲突遭意外,不仅失去了基本的劳动能力,还耗尽了家中所有的积蓄。
出于对弟弟的怜爱,父母的感恩,经过慎重思考,欧阳爱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9岁的聋哑弟弟接到身边,由他来抚养。
“爸妈,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把弟弟带好的。”在欧阳爱良的苦苦劝说下,父母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学校里,他每天既要保证学业又要照顾弟弟,同时还要打5份工。他说,虽然平时比身边的人少了很多休息时间,少了很多自由,但“一想到弟弟,我就充满了奔头,充满了希望,我要做他的呵护天使。”
入选理由:很多人都说有哥哥有姐姐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幸福的力量。
9.把继父当生父来孝顺
事件回顾:36岁的刘春霞是雨湖区响塘乡虎形村的一名普通农妇,18岁时她随母亲来到继父周家。虽说不是亲生父亲,刘春霞对继父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的。
自母亲去世后,刘春霞经常回娘家照看继父,为他添置生活用品,农忙时节帮忙双抢等。逢年过节,她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家和继父一起团聚。2009年,继父查出身患尿毒症,还有痴呆病,刘春霞干脆将继父接到家里一起住。每次忙完家务活、农活后,刘春霞就扶着继父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为了延缓继父病情,她还专门跑到医院去咨询医生。
去年冬天,继父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已经无法起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刘春霞侍奉老人比往日更细心了:她一口一口地给老人喂饭,接屎接尿,从没有嫌弃过;她坚持每天给继父擦洗身子、活动筋骨、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她还主动学习按摩技术,每天给老人抚胸捶背,暖手按脚……4年,1400多个日夜,她用实际行动给了继父一个幸福的晚年,也赢得了邻居们的赞扬!
入选理由:她虽然没做什么大事,但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滴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新农村尊老爱亲的含义,为晚辈树立了榜样。
10. 瘫痪老伴是他手心里的宝
事件回顾:5月19日,雨过天晴。77岁的肖正元老人像往常一样,推着轮椅上的老伴蔡慧心,到湘潭大学校园里散步。“下了这么多天雨,终于可以出来转转了。”肖正元轻轻地抬手,扶了扶老伴遮住眼睛的帽子,轮椅上的蔡慧心温和地笑了。
蔡慧心7年前两次中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7年里,肖正元日夜陪护,从没离开过老伴。拿每天的饭菜来说,肖正元总要自己动手,他担心老伴吃不惯保姆做的,“不是我做的饭,她手一推,不吃。”这7年里,肖正元的厨艺越来越好了。
每当天晴,肖正元便会推着蔡慧心到校园里散步,而最不容易的还是晚上。蔡慧心夜里每隔半个小时就要上一次厕所。肖正元只好在老伴床边放一张小床,夜里自己睡在小床上,寸步不离地陪着老伴。我们发现,在蔡慧心床铺周围钉了一圈木栅栏,肖正元解释说:“这是我钉的,晚上她经常乱动,担心她摔到地上。”
入选理由:所谓少来夫妻老来伴,肖老对老伴的日夜守候,让我们明白,再苦再累,只要有人相伴就是幸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