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公路“重建轻养”现象
管养缺位,农村公路伤不起
■文/图 记者 易书宝 通讯员 郭湘穗 孙明

破损的农武路
今年5月,市交通运输局在向省交通运输厅所作的《2012年度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项目情况汇报》中,详细罗列了目前困挠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的4大难题:任务日益繁重;养护管理主体不明确,相关机制极不健全;缺乏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执法难度大。
市交通运输局在报告中总结说,一方面,近几年修建的农村道路,建设标准相对偏低,这些农村公路,按照当初的设计标准,目前大部分已经陆续进入大修期。另一方面,按照部省和《湘潭市交通公路体制改革方案》的相关政策要求,在明确县(市)级政府为本行政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的同时,却没有继续出台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使乡镇一级的养护管理体系至今无法建立,农村公路的长效管养机制更是无从谈起。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则是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的缺乏以及对农村公路超载、占道等违法行为制裁的法律缺失。
市交通运输局对我市农村道路管养困局的描述,在我们近日的实地走访中一一呈现出来,其严重程度令人担忧。
路面千疮百孔,村民出行困难
连续一个多月滴雨未下,禾苗田土饥渴难奈,水库山塘河坝沟渠即将见底,这让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心急如焚。这种焦虑,对湘乡市龙洞镇乐昌村村支书沈长根来说还不是主要的,相比旱情,他的心里依然放不下村里破烂不堪的村道。
乐昌村人口只有1700余,水田和旱地面积加起来还不到4000亩,相比较而言,这里虽然地势较偏僻,但由于村里有着丰富的片石资源,村里经济并不拮据。因此,从2007年开始,村里就逐步硬化了所有村道、组道。然而,也正是因为村里的片石资源,使得重型货运卡车往来不断,它们在活跃了村里经济的同时,也给村道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龙洞镇主管交通的副镇长谢翰明告诉我们,在龙洞镇22个行政村160余公里硬化的村道中,80%以上的道路现在已损毁严重,在和睦、龙洞、箭塘等村,因为村境内有丰富的片石资源,开有片石场,这些村的道路损毁尤其严重,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在雨湖区长城乡和姜畲镇交界处,有一口三四十亩水面的栗子塘,从塘基上经过的是农武路,这条路既是当地村民出行的主要道路,也是通往军分区某机构的必经之道。然而,当地村民告诉我们,从两三年前开始,雨水的洗涮和塘水的浸泡就在不断侵蚀着农武路的路基。如今,路基已被雨水洗涮侵蚀得差不多了。在现场我们看到,农武路靠水塘一边的路基下已被冲刷成了一条长90多米、宽约一两米的凹槽,另一边的路基则因塌方严重,水泥路面已完全悬空。主管部门派出的专业人员察看现场后认为这段路必须重修,但初步估算修路费用至少需要150万元。而他们缺少的正是这笔费用。
从农武路折而向西,是于2008年修建的宋仙路(宋家嘴-仙女山),从宋仙路再折而向东,则是投资4000余万元、全长18公里、于2009年修建的匣烟路(匣锦塘—烟山)。驱车顺宋仙路往匣烟路行驶,一路所见让人震惊:在宋仙路栗塘村与西湖村交界处的团结渠上,几百米距离内,紧挨着一溜儿排开地非法建起了几十栋房屋;在响塘乡境内的尧家村,几公里长的村道出现了两三处塌方;最严重的现象则出现在匣烟路上,路上重车往来不绝,路面坑洞遍地。这条只有18公里的道路,一路颠簸,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车程。同行的雨湖区交管办负责人告诉我们,匣烟路修建通车至今还只有3年多时间,但通车第二年它就开始破损,破损原因主要是拖运片石的重车所致。
从雨湖区到湘潭县,再从湘潭县到湘乡市,不管是省县道还是村组道,我们发现破损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村为了保护本村道路免遭重车碾压,便在村道进出口上布设水泥墩。他们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易于破碎的道路破碎得慢一点。
建设标准低,存在先天不足
农村公路为什么这么容易破碎?专业人士认为,原因之一是重车的碾压;此外与这些道路当初的建设标准也有很大的关系。
湘潭市农村公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国家相关的公路建设标准,我市目前建设的部分通镇、通村、通组公路,即使用国家规定的最低等级(四级)公路的标准来衡量也达不到相关技术标准(路面宽度6米以上),也就是说,部分乡村公路都是等外公路。这种建设既有历史约定俗成的原因,也有“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现实因素。
湘潭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通村公路一般是按照路面宽4米(部分地方为3.5米)、混凝土厚度为20厘米、强度达到C30(抗折指数)的标准来进行施工建设。在计划之内的,每建设1公里,国家补贴11万元。但实际所需却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一位从事多年道路建设的工程人员说,这一补助标准即使在五六年前,也只能达到所需费用的一半左右,随着物价的逐年上涨,这一标准早已成了杯水车薪。现在一立方混凝土所需的建设费用已超过了400元,再加上路基拓展、路基加固、砌护坡、砌涵洞、错车道留置等所需的费用,1公里通村公路的造价已上升到35-40万元。在采访中,有一个村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了村里的道路建设,村民在出工出劳的同时,人均筹资达到了1500元,即使这样,几公里村道建下来,村里还是为此负债几十万元。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村的道路没有设置错车道,混凝土路面也基本与两边农田平齐……他说,毫无疑问,在剩余资金无法完全自筹的情况下,缩减道路宽度厚度的情况就会发生,最终结果是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无人管也无人养的缺位状态
在采访中,我们不但了解到农村公路的先天不足,有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由于体制的不顺,竟出现了想管事的管不了事的怪现象。对这一点,雨湖区经济科技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邹全林感到非常苦恼。
邹全林所在的经济科技信息化局对接着经济、科技、信息、海事、电力等部门,也与交通、公路等部门紧密相联,管理的范围可谓点多面广,为此,邹全林戏称自己是“海陆空司令”,他的烦恼也由此而来。
今年6月,在向市政府提交的《关于解决雨湖区交通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中,雨湖区人民政府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自上世纪90年代撤区并区后,其交通管理职能就被收归市交通管理部门管辖,这一局面持续至今,但却由此出现责、权、利不明的现象,比如:审批和收费权限在市级交通部门,建设、维护、安全责任却在区级部门;姜畲、响塘等乡镇成建制划入雨湖区后,相关的交通管理和养护却至今没有移交……从而使雨湖区范围内的农村公路处于无人管也无人养的缺位状态。邹全林总结这一局面造成的后果为:由于农村公路无人管理,雨湖区内的农村公路超重、超载问题十分突出,公路损毁十分严重,路况差,多处路段已出现严重塌方。他说,这一局面让人深感忧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