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一次次让亲情沦陷
■记者 武慧 通讯员 吴漾

8月8日下午5点,雨湖工商分局联合公安干警,取缔了平政路振兴大厦后栋2单元5楼的一个传销窝点,6名传销人员被带到雨湖区打传办调查。
在对6个人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把魔爪伸向了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侄女骗姑姑、母亲骗儿子、哥哥骗弟弟,以帮忙的名义、以买房子的名义、以做老板的名义。就这样,他们都落入了传销的魔窟。
“看看这些人,如何利用传销祸害家人。我们希望广大群众不要落入传销漩涡中。”雨湖打传办一名执法人员语重心长地说。
天上会掉馅饼吗?不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通过正当途径,合法获得的财,才是有道的财。传销不是合法获财的道,通过传销骗人获财也不是合法的道,将亲人骗入传销更是违背了伦理道德。
教书丈夫拉妻子搞传销
今年36岁的王某和杨某是一对夫妻,云南玉溪人。过去,丈夫王某在玉溪某中学教书,妻子杨某则在宾馆从事管理工作,在别人看来,这是非常幸福的一对。可就是这幸福的一对,却偏偏做起了非法传销,甚至还将传销的魔爪伸向了农村的姑姑全家。
说起王某入传销,还得从去年暑假说起。王某被儿时的好友以出来游玩为由骗到湘潭,在朋友所说的高回报、高收入的诱惑下,王某迅速购买了产品,加入一家所谓的“国际公司”。
假期结束后,王某回到玉溪,并说服妻子杨某来湘潭发展他的“事业”,自己则继续在云南教书。在丈夫的怂恿下,杨某义无反顾的辞掉工作,来到了湘潭。
侄女骗姑姑一家入伙
杨某按照丈夫给的建议,试着发展一些熟悉的同事和朋友来做下线,但都遭到了拒绝,一些朋友规劝她回家做点正经事,但她都充耳不闻。
在找不到熟悉的人来做下线时,杨某想到了自己在农村的姑姑杨女士。今年1月,杨某给远在玉溪的姑父老张打去电话,说自己的公司已经有一定规模,要请他们两口子来帮忙打理一些事务。
“没想到侄女这么孝顺,我们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做,能有机会到外面赚钱,就来了。”老实忠厚的老张夫妇很惊喜,迅速来到了湘潭。
刚来时,杨某对姑姑、姑父很热情,租房子、买衣服,忙得不亦乐乎,让老张夫妇很满意。可当他们提出要去公司看看时,杨某脸色就变得很难看。问了几次后,杨某有些生气,说自己公司这阵子业务不好,要姑父姑姑替她买几份产品,加点人气。
“这样折腾,我丈夫觉得在这里呆着不开心,没过多久,就回玉溪了,就剩我一个人在这边。”杨女士说。
没想到老张一走,杨某就变了脸,每天要杨女士出钱买产品、拉人头。在她的软磨硬泡下,无知的杨女士年初花36800元买了11份产品。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杨女士被侄女催着发展下线,在侄女的步步紧逼下,她先后以丈夫老张和儿子小张的名义又分别购买了22份产品,还把儿子骗到了湘潭,以买房子的名义,将儿子的创业贷款拿来做传销买产品。
糊涂母亲差点葬送儿子前程
今年25岁的小张,是老张夫妇唯一的儿子。去年,他从大同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一边在酒店工作,一边准备考研。尽管每天工作时间长,也比较辛苦,但懂事的小张还是考上了云南大学某专业的研究生。为了考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他决定今年再考一次。于是,他在家一边做农活,一边复习准备考试。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小张还向当地政府申请了5万元的创业贷款。7月初,小张接到妈妈杨女士的电话,要他到湘潭来看看,顺便在这边复习研究生考试。“很久没有见到母亲,也担心她过得好不好。”带着这样的心情,7月3日晚上,小张踏上了昆明至湘潭的火车。一路上,他很兴奋,每到一个站他都会联系母亲,告诉她自己快到湘潭了。4日,在湘潭火车站,他见到了久未见面的妈妈和表姐杨某。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除了一日三餐、偶尔出去散散步外,小张每天都在平政路这间出租房里复习。一开始他住独立一间房,也不怎么出门,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可是渐渐的,他觉得表姐和妈妈总是神秘兮兮,总是要他到外面走走,晚些再回来,能不能够进门,也要征得表姐的同意。小张说:“我就觉得他们很奇怪,但我要考研看书,就没问他们了。”
7月16日,小张的妈妈杨女士突然提出要买套房子给他以后结婚用,还差些钱。懂事的小张想到自己刚刚申请到的5万元创业贷款,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给了妈妈。几天后,杨女士用这些钱以他的名义购买了传销产品,但小张一直被蒙在鼓里。
直到8月8日晚上,执法人员将杨某发展传销的下线图放在小张面前,他才明白母亲对他说的事情都是谎言。
在采访过程中,将姑姑拉入传销的杨某自始至终都没说一句话。小张告诉我们,她妈妈对表姐像对亲闺女一样,但没想到表姐会惦记他家拆迁的那点补助款。
在执法人员和孩子的面前,杨女士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30万元积蓄打了水漂
今年23岁的小伏,19岁起在云南玉溪做冷冻食品批发生意。由于年轻,又踏实肯干,只花了3年左右的时间,他就赚了30万元。
2012年7月,在老家开车的哥哥被朋友介绍到湘潭合伙“开货运公司”。没过多久,他哥哥就约他一起来发展,并对他说:“自己当老板不用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市场前景也比玉溪好。”
小伏觉得哥哥说的很有道理。2012年底,他带上所有的积蓄,只身来到湘潭。
哥哥及其朋友向他详细地介绍了“连锁销售”的“五级三阶制”——EDCAB五个层级,三个晋升阶段:即实习业务员晋升为业务组长,再晋升为业务主任;业务主任晋升为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再晋升为高级业务员。
听完介绍,小伏想都没有想,直接花211700元购买了64份产品,晋升为B级经理。为了拿回更多的提成,小伏又自己花钱以女友和女友弟弟名义各购买了11份产品。加上之前购买的64份产品,小伏共花了285300元,但他拿回的直接提成、间接提成、销售补助才8万元左右。
“我以为是做生意,想着赌一把……”小伏在接受调查时,还天真的对执法人员说。当执法人员把《禁止传销条例》等法律法规摆在小伏面前,向小伏介绍传销的危害性和本质时,他整个人都呆住了。
到8月9日凌晨2点,工商、公安执法人员才结束对6名传销人员的调查。王某、杨某夫妇将被遣散回乡,杨女士和儿子小张以及小伏兄弟俩答应自行回乡。
>>相关新闻
幡然醒悟为时不晚
“您好,是打传办吗?请你们救救我……”8月6日上午,雨湖区打传办接到一个陌生而焦急的来电。在电话中,执法人员得知,这个电话是一名姓孟的中年男子打过来的。
8月3日上午,云南玉溪的孟先生被曾经一起在玉溪打工的好朋友史某约到了湘潭,并要求他交纳3800元加盟一个叫“阳光工程”的项目,还告诉他如果做得好的话两年后就能得到180万元的丰厚回报。
警觉的孟先生立马发现不对劲,碍于情面,他没有当场拆穿对方的谎言,而是暗中向雨湖区打传办求助。不料求助时被发现,并受到了史某威胁。
8月6日,雨湖区打传办接到孟先生的求助后,迅速对该传销窝点展开了突击行动,顺利地解救了孟先生。
同一天,在雨湖区昭潭乡高标村先锋卫生院旁的另一窝点里,执法人员发现了7名传销人员。他们中既有40多岁的中年人,也有20岁左右的青年男女,都来自四川和重庆。
在传销人员资料里,一名马姓小伙和他的学生证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意。“一定要把他送回家,不然家里和学校会很着急!”
通过询问得知,这名小伙是四川民族学院学生,下半年将进入大三的学习。一放暑假,高中的女同学小周跟他打电话,约他来湘潭实习锻炼。于是,小马很快就坐火车来到湘潭,哪知道,等待他的并不是什么实习机会,而是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民房里进行“连锁销售”学习。当执法人员来到这个非法传销窝点时,小马像遇到了救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