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孩遇上一个好“爸爸”
■企业发动的助学活动让他结识了她
■10多年间,他不仅资助她完成学业,还像父亲一样关心她
记者
胡美玲
本报讯
本报掀起“寻找寒门学子”报道热潮的时候,在韶山工作的女子方璇想起了她的恩人谭树松,因为正是谭树松的无私资助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生活在困难家庭的她顺利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感受到久违的“父爱”
方璇出生在湘潭县分水乡彭河村,在她1岁多的时候,她的父亲被一次意外夺走了生命,随后,母亲改嫁,她只能和年岁已高的奶奶相依为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方璇很小就懂得了帮奶奶一起干农活,养鸡、卖鸡蛋,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1998年,方璇到了入学年龄,学费虽然不高,但对于这个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就在方璇的奶奶为此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不仅给方璇送来了学费和学习用品,还让方璇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方璇称之为“爸爸”、湘潭发电公司的职工谭树松。
“他就像是我的亲生父亲”
谭树松今年40岁,虽不善言辞,但脸上时刻挂着笑容,是个十分和善的人。谭树松说,他与方璇的“父女情缘”开始于1998年公司团委开展的希望工程助学活动。
“当时团委提供了很多名单,由于没有具体的情况介绍,我就根据名字选择了方璇这个孩子。”
“既然选择帮助她,就要对她的成长负责。”在日后长达十几年的资助过程中,谭树松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给方璇寄去学费,每年他都要亲自前往80公里外的彭河村,实地了解方璇的学习生活状况。
“他总是鼓励我全面发展。”方璇清晰地记得,谭树松每次去看她都会带上一堆课外书籍和文具,并且会坐下来和她谈心,认真分析她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在谭树松的鼓励和开导下,方璇不仅一直保持着学业上的优异,还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她用谭树松送的乒乓球拍夺得了全校乒乓球比赛第一名。方璇回忆起谭树松时说,“他就像是我的亲生父亲,而且比别人的父亲更称职、更体贴。如果不是他,我不会有现在的好生活。”
爱心之旅在继续
如今,方璇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有了自己的工作,而谭树松也没有停下他的爱心之旅。2012年,担任公司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的谭树松发动女职工到福利院慰问,携手莲城志愿者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爱心助学活动,为湘潭县偏远地区的贫困学子们捐赠了学习用品和文体用品,他还动员城市的小朋友与凤凰县山区的小朋友成为笔友,通过写信进行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上互帮互助。接下来,他还将组织这些笔友相互到对方家里做客,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