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为笔糖为墨,好看好吃还好玩
(2013-05-15 12:10:24)
标签:
文化 |
勺为笔糖为墨,好看好吃还好玩
■他在街头做糖画30多年,其间“辞官”坚守这一绝活
■作品栩栩如生,深得小朋友们喜爱
记者 李政葳 实习生
林舒
半米高的木箱子、烧蜂窝煤的小煤炉、熬糖稀的小铝锅,这3件简单的工具,便是糖画师傅老刘这些年来的“家当”。
5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雨湖公园的大门口,我们见到了正在摆摊粘糖画的老刘。他用小锅把糖熬化,然后把糖稀放在小铁勺里,手腕转一转,几下子,一个公鸡图案的糖画便在大理石板上成了形。插上竹签后,老刘把“大公鸡”递给了围在一旁的小朋友。
“一袋烟功夫”学成绝活
聊起“糖画”这个话题,老刘可算是个行家,因为今年已经是他第32年做糖画了。
老刘名叫刘泽斌,老家在湖北汉川,30多年前来到湘潭,这项粘糖画的绝活便是从老家带来的。追忆起年轻时跟老家人学糖画的经历,老刘呵呵一笑,放下了手里的小铁勺。
刘泽斌老家的村子有上千口人,会做糖画的不在少数。老家会做糖画的人虽然多,但刘泽斌的祖辈父辈在粘糖画方面,却都是“门外汉”,就连刘泽斌自己也是“半路出家”。原来,刘泽斌之前当过兵,退伍后待业在家。在他26岁那年,认识了村上一个糖画手艺很好的小伙子,便拜了他做“师父”。
“当时我边看他画糖画,边把做法默记在心,眼睛都不眨一下。”刘泽斌回忆道,“他用小勺子连画了5个糖画,画好后让我上手试试。”
当时刘泽斌二话不说,闷头就画,一口气把5个糖画图案模仿了出来,师父看后竖起大拇指说:“你学成了,可以出师了。”
“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我就学得差不多了。”回想起30多年前的往事,今年56岁的老刘不由得笑了。
当村支书不比卖糖画自在
年轻时老刘学粘糖画,还带有几分好奇,但后来慢慢的变成了他谋生的事业,不知不觉做了大半辈子。
老刘到湘潭,是在1982年,那时他刚刚学成出师,便到了湘潭谋生。初来湘潭,老刘并不容易,人生地不熟,加上几乎听不懂湘潭话,“现在好多了,自己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湘潭话了。”
其实,在老刘几十年粘糖画的生涯中,还有段小插曲。这件事还要从2001年说起。老刘身为老家村上为数不多的党员,那一年被选为了村支书。乡亲们盼着他回去,没办法,老刘只好暂时收拾了摊铺,回老家做了6年村支书。
在家“当官”的第6个年头,老刘说什么也不做了。“我放不下糖画,那几年没怎么粘糖画,手痒痒。”老刘说,“总感觉做村支书没有摆摊粘糖画自在。”
辞了村支书职务后,老刘又回到湘潭,背起木箱子,走上街头,重拾了老本行。
希望糖画技艺获得传承
在这些年里,有4个人曾跟老刘学过粘糖画。一个徒弟目前在湘潭县石潭镇粘糖画,还有一个是老刘的大儿子,学成了父亲的绝活后,也在湘潭市区里摆摊粘糖画。但另外两个徒弟,学了技术后,没做几年就改行了。回想起来,老刘叹了口气。
要是现在有人来拜师,老刘还教不教?问起这个问题,老刘憨厚地点点头:“嗯,教。”
在老刘心里,粘糖画虽然不能发大财,但养家糊口还是没有问题。这几年,让他担心的是,懂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以后可能会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