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需要“四驾马车”

标签:
文化 |
智慧城市需要“四驾马车”
■昨日,成思危回家乡做专题报告,畅谈智慧城市建设
■他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人才、土地、信息、资本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 李浩
本报讯 5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来到湘潭,为家乡的干部群众带来一场主题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国新型城市化之路》的生动报告。
“我是湘乡人,这次主要是来和大家交流新型城市化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在市委书记陈三新的简要介绍后,成思危直接进入报告的主题。
中国需要探索自己的城市化道路
成思危是中国智慧城市论坛的主席,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有着独到的观点。他在约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向广大听众详细阐述了广义智慧城市概念,即“智慧城市是用人的智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并管理好的城市。“其要素包括要以人为基础,土地为载体,信息技术为先导,资本为后盾。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将城市人口从30%提升至70%,从历史看,英国城镇化花了两三百年的时间,采用的办法是跑马圈地,把农民赶到城市做工……”为了深入阐述我国城镇化的特点,成思危列举了国外城镇化历程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称,国外情况不适合我们,“中国必须要探索自己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信息城市化。”
城镇化要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后面临的问题
城市作为人的聚集处,没有人气是不行的,虽然一些专家称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但成思危认为,人的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一个人的户籍问题,而是将面临农村人口到城市后就业、医疗保障及住房等诸多问题的解决。
成思危介绍,据公布的数据,我国有6.91亿人口在城市,城市化率大概为51.64%,但是其中有2.7亿是没有城市户籍的。同时,2.7亿人口当中,半年以上呆在城市的只有4000万人,而流动的则有2.3亿。“相比国外而言,这样的城镇化率是很不稳定的。”
“农村人口进城后,怎样让他们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呢?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成思危举例,如果我们把每年的城市化率提高1%的话,那么,每年大概有1500万人进城。根据出生率,城市本身每年还要新增人口300万,共1800万人。“要解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这需要很大一笔资金,这钱从哪来?”
土地需要高效利用
推进城镇化建设,势必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我们既要保证基本农田,而城市的扩张又不可能不占用耕地。因此,如何合理地处理好土地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成思危就如何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了四个观点,即一是要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做规划需要下大工夫,一旦做好了就不要随意更改,要做变动也要经过人大的讨论。”
二是城市规划功能区的问题。功能分区可以形成一种集约力,不过会带来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分区分散点好,还是集中点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规模和特点,以如何提高效率为标准,形成一种平衡。”
另外就是城市里废弃土地的再利用及适度地向空间和地下延伸的问题。
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发展城市
在谈到信息技术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作用,成思危表示,现在正处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互联网等一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所以我们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必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发展城市。”
“电子政务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办事效率,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成思危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社区中的很多问题,如城市里的空巢老年人疾病发作时,救护人员无法及时发现。若能在老人身上安装一个传感器,与急救中心进行连接。那么,如果老人的心脏出现问题了,医院就能收到信息,派救护车过来。“这样就能解决社区老年人问题。”
成思危说,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都可以信息化,因此他建议“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先建一个智慧社区,然后把智慧社区的经验进行推广。”
智慧城市建设应多鼓励非公经济参与
最后,智慧城市需要资本作为后盾。“没有资本的智慧城市没法建设,因为智慧城市是要求比较高的投入,当然它的回报也比较高。”成思危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多鼓励非公经济的参与。
成思危说,以前有个说法,就是反对重复建设,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有更好的技术,更低的成本进行建设,消费者是最大的受益者,那么最终将是消费者受益。“非公经济对GDP,对税收,对就业的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