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家古井涌甘泉
本报记者 文/图 陈旭东

龚家古井
高新区板塘街道板塘村龚家组有一口古井,古井是龚家先人大约200年前定居这里时开挖的。这口酷似小水潭的古井,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终年不断,甘泉不仅惠及“龚家浸”几代人,同时它也是周边社区停水后的一个重要取水点。
井里的水很清澈
5月1日,穿过岳塘区社建村街道新建社区一排排居民楼后,顺着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我们来到了板塘村龚家组,这里是一片地势较低的洼地,当地人称它为“龚家浸”。龚家浸高低的落差在30至40米之间,坡度较大。其间散布着数十户住户。
52岁的王贵云是龚家组组长,家住龚家浸小山坡顶端,沿着王贵云家旁一条蜿蜒的土路往下走了大约100多米,在洼地的最底部,一个直径约4米的圆弧形水潭进入我们的眼帘。水潭的旁边是一片开阔的菜地,不远处还有一片枝繁叶茂的小树林,环境十分优雅。王贵云指着小水潭说:“这就是古井,我们当地人都习惯称它为龚家古井。”古井的井壁是由近百块石头砌成,表面抹着水泥。只有靠近山坡位置的井壁才掺杂了一些红砖。“因为年月长久,靠近山坡的井壁有些松动了,村民就用水泥将其抹平封紧。”一位正在取水的村民说道。井里的水很清澈,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因为水面离井口只有30厘米,所以村民直接用勺子就可以在井里舀水。
古井里鱼儿游得欢
龚家古井被一道水泥墙一分为二,一边稍显浑浊,另一边则是绿油油的水草浮在清澈透底的水面上。王贵云说,浑浊的那个井池的井水是专门用来洗衣、洗菜和浇灌用的。因为村民担心洗衣、洗菜时不小心会弄脏井水影响饮用,所以后来在原井池里加修了水泥墙。
我们探头往另一边清澈见底的井池里看去,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出现在眼前——绿迹斑驳的古井里,游着几条红色的鱼儿,甚至还能看见一些小虾。“可能在井边挑水和洗菜的人太多了,里面的鱼儿也就习惯了,即使有人靠近,这些小鱼也不会害怕地藏起来,而是继续欢快地游着”。王贵云说。

王贵云介绍,井里游着的几条红色鱼儿不知是哪位村民放进去的,大约有好几年了。因为这鱼儿和水草一同长在井里,并没有对水质产生影响,加上又好看,所以大伙儿就听由它自由生长。由于井水冬暖夏凉,特别是隆冬的早晨,整个井口附近呈现一片热气蒸腾景象,颇有几分人间仙境的味道。每当这个时候,古井也就成了一些冬眠动物的栖身温床,时常可见青蛙、菜花蛇之类的冬眠动物藏在井壁或水草周围。
井底泉水终年不断
今年67岁的龚森林一直居住在龚家浸,他告诉我们,他只是从老一辈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先辈大约在200年前从现在的九华经济开发区一带迁到这里,这口井也就是当初龚家祖先迁到这里定居后开挖的。最初这一带全是小山岗,并且只有龚姓一户人家,井也很简陋,仅仅是一个很小、很浅的洞。到后来,随着住户的增加,这口井的井口也随之不断扩大,变成了今天的小水潭模样。
龚森林说,为了方便从这口古井里取水,村民们后来在井口周围铺上了水泥,搭上了石板。“虽然这口井并不深,大概只有1.7米左右,但是井水的水源却从来没断过。村民们每年都要下井对古井进行清洗。每次清洗的时候,要用几个水桶不停地将水提出来,等到水位降低到五六十厘米时,人就可以下井清洗了。先将井壁上的青苔、杂草等杂物清除,再把沉积在井底的一些砂子等沉积物掏尽。“我就曾经多次清洗这个井。”说着说着,龚森林蹲下来指着井中央的一个位置告诉我们,在井底下有3个泉眼,那就是古井的水源头。每逢雨季的时候,泉眼流出的泉水量很大,站在井口就能看见泉眼里喷出的水流夹杂白砂在井里上下翻腾。
井底泉眼的水200多年来为何会源源不断,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居住在这里的一位中学教师曾经专门探寻研究这口古井的奥秘,这位教师还提取井水进行过化验。
之后,这位教师告诉村民说,井水中含铁较丰富,形成的原因则是因为龚家浸属于山坡地形,地表以下的地下水顺着地势向下,往地势低洼的地方流动,在有地面缝隙的地方涌出就形成了泉眼。如果水量大,它就会大量涌出,如果水量不大,就会慢慢地渗出来。
井水曾是“救命水”
由于龚家古井水源充足,这口井过去一直都是周边住户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即使自来水较普及的现在,许多住户还是习惯饮用龚家老井里的井水。“井水煮稀饭、泡茶都特别香,一些外出做工的村民一大清早出门,总不忘跑到古井边,带上一大瓶子的井水。”龚森林说道。
让龚森林记忆最深的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场罕见大旱,几个月不见雨滴,许多水塘干枯了,这个古井底下却涓涓细流不断,当时,这口井不仅为当地村民解了渴,成为了大伙儿的“救命水”。就连方圆几里外的人们都到这里来挑水吃。“那个时候条件不好,一到冬天,家里没有条件洗热水澡的男人们都是挑着井水回家当热水用,井水的水温大概有18℃吧,洗在身上倒也不会觉得特别的冷。”老人回忆说。
现在龚家浸周边的大部分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居民对古井的依赖有所降低,但是这口古井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仍然有不轻的分量。每当周边居民小区停水后,龚家老井周围都会变得热闹起来。特别是早两年前,周边一些居民小区进行水电改造,小区常常停水,因此,经常可见有上百名取水的居民熙熙攘攘地穿梭于龚家老井与小区之间。盛水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可乐瓶、食用油壶、塑料酒壶、大桶小桶,更有甚者提来了矿泉水桶,水声哗然,人声鼎沸。
村民爱护龚家古井
近几年,龚家浸的居民发现,由于周边一些居民时常将垃圾倾倒在山坡上,因此,每逢大暴雨,居民小区里的积水就会夹带着山坡上的垃圾一起冲下来。“2011年夏季,一场大暴雨造成护坡塌方,黄泥巴水、废旧塑料袋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滚滚而下,井水也因此变浑浊了。”龚家浸的李兰香大姐回忆说,村民十分痛心。为了能让古井恢复清澈。一些居民想尽了办法,大家先抽干了井水,再清理淤泥、撒上石灰消毒,大概过了一晚的时间,井水又重新变得清澈透亮了。
为了让井水少受污水侵袭,村民们特意开凿了一条排污的小沟,让山坡上冲下来的污水能绕开古井。同时,一些村民也自发加入到爱护古井的行列,定期清扫古井周围的枯枝败叶等杂物、清理杂草。
“住在这里已有几十年了,喝惯了这口井里的水,这口井是龚家浸的宝贝,总想把井打扫得干净些,使井水更清些,每当看到有这么多的居民来到井边打水,心里就很舒坦。” 龚森林老人感慨说,“老井地势低,每逢下大雨,水质总会受影响。为了保证井水洁净,我们村里的人不仅清扫,每年还会为古井换两次以上的水并消毒。因为泉眼的出水量大,所以换水的工作量也很大,有时候往往是四五个壮劳力一起下井干。”
“不保护好这口井就对不起先人,更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方便。”龚森林一边说着,一边俯下身子捡起井边的一些落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