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走基层】因为有爱,没有血缘的家庭融满亲情

(2013-04-22 10:16:39)
标签:

文化

因为有爱,没有血缘的家庭融满亲情

记者 吴珊

【记者走基层】因为有爱,没有血缘的家庭融满亲情
李容美细心照顾丈夫的养母。(记者 欧阳天 摄)

    这是一个特殊的组合家庭,一家五口人来自3个不同的地方,曾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又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尽管清贫但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因缘份而交集,成为了一家人,他们更用质朴和善良,牵起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

    4月16日,我们走基层活动来到了湘潭县谭家山镇佐塘社区李容美的家,了解了她的家庭故事。

再婚,5个人重组一个家

    1998年,25岁的李容美认识了湘煤集团谭家山煤矿工人苏建强,当时李容美带着5岁的儿子,而苏建强则独自照顾着年迈残疾的母亲和11岁的儿子。

    两家的困难都摆在眼前,父母和亲友都劝李容美,应该找个经济条件好的男人再嫁,嫁到苏家日子会很难过。

    李容美有自己的想法,经过她和苏建强接触,她发现这个男人老实、勤劳有孝心,“嫁人就要嫁这样的。”李容美不理大家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地嫁给了苏建强。

    嫁给苏建强的第一天,丈夫告诉她,母亲唐厚南并不是他的生母,而是抱养他的继母,“父母把我从小养育成人,在我的心中她就是我的亲生母亲,现在父亲去世了,我更要尽心尽力照顾母亲,报答她的养育之恩。”苏建强的坦白让李容美很感动,虽然她自己将来的生活必定辛苦,但却更坚定了她的信念,一定要和丈夫共同撑起这个家。

面对困难,他们互相扶持

    李容美没有工作,家中全靠苏建强一个人的工资支撑,“我记得结婚的第一个月,他的工资就全还了帐,交到我手上只有2块多钱,想到还要维持一个月的开销,我着急得哭了。”想到当年的困窘,李容美的眼眶红了。一家五口要吃饭怎么办?李容美只能厚着脸皮从娘家搬来大米和蔬菜,开始她的新生活。

    在与苏建强结婚之前,李容美没有做过重体力活,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在矿山里找一份工作。

    “我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铲煤的体力活。”李容美说,1999年,她就做了这份工作 ,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她的工作就是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把煤装到货车上,这个工作虽然简单,却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干过体力活的女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李容美说,刚开始工作时,因为体力不够,做事慢,拖了整组人的后腿,工友很不满,她常常急得暗自流泪。丈夫知道了这件事后,只要一下班,顾不得换衣服,马上就赶到她工作的地方帮她一起铲煤装车,“两个人干,效率当然高得多。”渐渐地李容美适应了新工作,“每天出工时,全身只有一排牙齿是白的。”李容美调侃自己。

    每天5点起床,必须安排好一家人的早餐,照顾好婆婆刷牙、洗脸,让小孩按时出门上学,李容美才能收拾完赶去上班。一家五口挤在一套简陋的棚户区平房里,李容美每天都要把它收拾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工作时,她披星戴月回到家时,手臂疼得连筷子都拿不起,还要咬着牙清洗一家人的衣服,睡不到几个小时又得起床继续上班。

    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支撑着李容美的还是丈夫的体贴和关怀,“他只要一下班,抢着回家做饭、洗衣服,为了补贴家用,他还在屋前屋后种了菜,每天施肥浇水从不落下。”李容美很心疼丈夫,她知道丈夫在矿下工作辛苦危险,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和一般夫妻一样,我们偶尔也会吵架,但总是他让着我。

生活艰苦,但不能亏待老人和孩子

    “我不会说大道理,只知道要和婆婆相处得好,就得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娘。”李容美说,婆婆虽然腿部有残疾,但她却很好强,凡事尽量自理,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看到他们夫妻每天这样辛苦工作,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时候硬是拄着拐杖,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

    有一天,李容美下班晚了,恰好老公还没下班,她一进家门看见婆婆摔倒在地,满屋的水。原来,婆婆看李容美太累了,想自己提水洗澡,结果支撑不住摔倒了。

    想到80多岁的婆婆拄着拐杖提水,坚强的李容美哭了,面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她都没有哭过,这次她却抱着婆婆哭成一团。

    自那次以后,李容美下定决心借钱也要改建一个洗漱间、打一个热水灶,让家人方便,更让婆婆方便。

两个儿子一条心

    刚进苏家时,大儿子苏晓林有些排斥这个后妈,但李容美用她的行动一点一滴地感化了他,“我想过,这个孩子小时候受了苦,心灵有创伤,我要对他比对我的亲生儿子还要好。”

    结婚之时,家里买不起零食,偶尔同事给李容美的零食,她总要带回家给孩子吃。她告诉小儿子,“好吃的要先让哥哥选”。

    2006年,苏晓林19岁,由于误信同学卷入传销组织,李容美夫妻俩急得夜不能寐。  

    直到有一天,他们接到江苏徐州救助站打来的电话,说他儿子在救助站不愿意回家。李容美当即决定亲自去接儿子。她叫上几个亲戚连夜上路,当她见到儿子时,眼泪夺眶而出,“孩子你受苦了,来,跟妈妈回家。”

    苏晓林是个内向的孩子,他虽然没亲口叫过李容美“妈妈”,但在他的手机联系人中,李容美的名字存为“小妈”。今年26岁的苏晓林说要带女朋友回家,李容美和丈夫花了所有积蓄,还向亲友借了钱,买了一套安置房,“儿子要带女朋友回家,我们不能让他丢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