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上人家”系列报道之一
时光流转
桑洲依旧
记者 文/图 易书宝
春天来了,岛上的树木发出了新芽。
“独处江心休道孤,慕名蚕事踏丝途。野舟枕水临滩睡,渡客寻帆隔岸呼……”(伍三平《古桑洲》)。
4月6日,我们也做了一回“隔岸呼”的渡客,目的地是与湘潭高新区双马街道建设村隔江相望的古桑洲。
虽然与建设村仅一江之隔,古桑洲却是株洲市天元区的一个社区。对这样一个地方,我们选择在阳春三月对它进行探访和记录。
画面一:江中摆渡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连日的雨水让平时温顺的湘江多了几分野性。站在湘江岸边,望着黄浊、打着旋涡的江水,我们不免有点犯愁:谁会渡我们过河?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们按照渡口墙上留下的号码拨了过去。电话很快接通,宏亮的声音从嘈杂的机器轰鸣中传来:“先生是否要上岛?包来回收你60元!”对方开口利落,我们虽想杀价,但三言两语后便被对方的干脆折服。5分钟后,一台铁壳机船“突突突”地从岛后面转了出来。
摆渡者年约五十,姓刘,裸露的皮肤露出古铜色。他说自己是岛上的原住民:“我今年已近半百,除前几年在外打工外,其他时间都在这个岛上度过。”
在岛上生活,没船不行,驾船技术不高超也不行。古桑洲孤悬江心,平时打渔、进出小岛办事都得靠它代步。但用船来摆渡过客,却是近几年的事。刘师傅说,古桑洲独处江心,有着远离尘嚣的自然和古朴,人们想到这里来看看。“生意好的时候,摆一天渡能挣到三、五百元。”
画面二:岛上养蚕者
据相关资料记载,古桑洲小岛长约2.5公里,最宽处约250米,从空中俯瞰就像一条鲶鱼。
顺着林荫小道从洲头走到洲尾,一路上,静谧的洲上春意盎然,到处是青翠欲滴的桑林,桑林四周则是茂盛的藤萝野草,映亮了树丛中三三两两的农家小屋和春阳下慵懒的行人。
“桑洲桑洲,最多的当然是桑树,生活在岛上的200多位居民主要靠它挣来一年的吃穿开销。”社区书记杨少梅告诉我们,洲上居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种桑养蚕,二是打渔。种桑养蚕是千年的传承,撒网捕鱼则是因了近水的便利。
在岛上,每年春节过后,居民便开始给桑林除草松地、剪枝施肥,并早早地收拾好养蚕用具。一到农历三月中旬,气温日升,桑叶茂盛,蚕民们便忙活起来。孵化、上架、铺桑、吐丝成茧,大概需要一周。“在这一周里,贪吃的蚕宝宝一天一个样,最后变得白得耀眼、胖得发亮。蚕茧好,收入就稳定。”
在岛上,从农历三月开始养蚕,一直要持续到桑叶枯败的八九月才结束。岛上居民罗迈平说,一年下来,蚕养得多、养得好的人家能收到七八十斤清丝(处理了蚕蛹的丝)。以前,她们一般是把丝送到外面去卖,每斤能卖190元左右。后来,有的蚕农自己试着加工蚕丝被,收入比纯粹卖丝要划算,于是很多人争相效仿,也开始自己进行加工。
没有养蚕的时候,居民们就各自划着小船到湘江里撒网捕鱼。古桑洲上的小船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用具。这些小船,除了停泊在江边任江水荡来荡去外,其余的就搁置在门前的树荫下。它们无一例外地都被油漆得乌黑锃亮。在洲头开着一家农家乐的袁建国说,只要把握住鱼汛、水情,一条小船也养得活一家老小!但捕鱼汉子刘根云对现在的收获却不满意。他说,以前撒网捕鱼,一网下去,捕到的鱼最小也有二三两,现在用电打,只要被电到,大鱼小鱼都难逃厄运,“打得太狠了,江里的鱼都快电绝了。”刘根云说。
画面三:搭船出岛的菜农
对古桑洲上的居民来说,小岛独处江心,出行不便和每年春夏涨水,是以前困扰他们生活的两大难题。现在,难题又增加了两个:江中挖砂和附近电厂扬尘。
电厂扬尘限制桑林生长,影响蚕宝宝吐丝。而挖砂则直接危及洲岛安全,使这一经历了数千年的洲岛渐有消亡的危险。
71岁的郑金莲老人,这几年家里不再养蚕,生活来源主要靠三分菜地维持。老人告诉我们,家里不养蚕,一是自己年纪大了,再也承受不住养蚕的艰辛,二是附近电厂扬尘,影响养蚕收入。
其实,卖菜也不轻松。郑金莲卖菜的地点有两个,一是株洲天元区某菜市场,距古桑洲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另一个是我市迅达大道的马路市场上。无论到哪个市场,郑金莲老人都得从头天下午开始准备,清晨即起,搭船出岛、再乘公交车到目的地……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
居民对古桑洲的担忧
漫步古桑洲,你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除了满目的葱茏和平和的静谧外,就只剩下江中隆隆的挖砂声。一位爱好探奇访胜的驴友告诉我们,他在去年曾慕名前往古桑洲探访,结果上岛不到两小时,就不得不匆匆而返。他说自己是被江中挖砂船的轰鸣声轰走的。
挖砂船对古桑洲的影响究竟如何?在居民郑妮的印象中,她年幼时洲尾还有大片的沙洲,金色的砂粒一直延伸到清澈的碧波下。那里是她和小伙伴们嬉戏的天堂,秋日水浅,她们去上学时常常赤足过河,可现在,挖砂不但让大片的沙洲不见了踪影,而且堤岸也因江水洗刷而逐渐崩塌。“也许没到我们变老,古桑洲就已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她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