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画家40年创作万幅作品
■其中最大的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创作花了10年
■他说,搞艺术创作要甘于寂寞,多点奉献精神少些名利思想
记者 马青松 通讯员 谢容辉
社区工作人员到刘华先(中)家慰问
本报讯
3月10日,天空没了昨日的暖阳,65岁的画家刘华先依然坐在画室里,对着画案上的作品思考。从年轻时开始创作,刘华先40年来创作的作品超过了一万幅。
在湘潭艺术圈中,刘华先小有名气,常有人登门拜访,也有很多人热衷他的书画作品,但即使最困难的时候,刘华先也没有出售过自己的一幅画作。他说,搞创作要有奉献精神,少些名利思想。
沉浸艺术一辈子,创作一万多幅作品
小的时候,刘华先便跟着父亲学习刻木雕,在父亲的技艺熏陶下,他逐渐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68年,刚满20岁的刘华先参军当了兵,部队领导看中他的艺术才能,将他送到专业学校进修美术,难得的机遇让他的创作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刘华先转业后,被分配到原湘纺从事纺织设计和教学工作,因为专业对口,他有了展现美术创作的平台,在30多年的工作中,创作了大量作品。
“曾当过农民,当过兵,做过教师,这些人生阅历都是创作的源泉。”谈起这一辈子的经历时,刘华先说,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一般稍大点的作品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最宏大的一幅从构思到完成创作,足足花了十年时间。”说到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刘华先表示,作品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粗略估算,四十年来他创作了一万多幅作品。
画家不会做家务,老伴成了得力助手
退休后,刘华先更是把时间用在美术研究上,家里的事情除非特别重要的,其他都由老伴拿主意。
“以前住两室一厅,有间房专做他的画室,现在家里地方大了,最大的客厅使用权归他了。”刘华先的老伴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对于刘华先的美术创作,她认为他是个有追求的人,肯定要当好他的贤内助。
虽然刘华先在美术创作上令人敬佩,但在家庭生活上却不那么懂行。“他自己不会做饭,日常起居就像个孩子呢。”经常到刘华先家拜访的谢女士说,有次刘华先的老伴在灶上烧了壶水,刘华先见水开后却不知怎么熄火,也不知道将水壶提下来,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幸好刘华先的老伴及时赶到。
不为名利,乐于教授画技
“一周有三四天要去老年大学教书,20多年从没间断。”刘华先说,有书画爱好者找他学习交流,是对他艺术能力的肯定,因此他也应该将平生所学,无私地分享给更多的人。
或许正是刘华先对艺术的执着,让他在本土艺术圈中有了名气,常有人登门拜访,他所教的美术课听者很多。10年前,因为一场交通事故,刘华先的左小腿受伤,导致他不能长时间行走,但他的课从没有停下来,拖着残疾的左腿,他坚持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上好每一堂课。
“每个月教课收入才千余元,减掉交通费后只剩下一小半了。”刘华先的老伴说,老年大学那边知道刘华先腿伤行走不便,曾提过帮着申请交通补助,但刘华先认为不能要求太多,每次上课来回乘出租车的费用全部自己承担。
再困难也不变卖作品
“搞创作要有奉献精神,少名利思想;不应患得患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刘华先说,艺术创作的生活其实很“寂寞”,与社会交往少,但又需要高素养,广阅历,需要牺牲和付出很多。
刘华先的大儿子和大儿媳曾开了一家饭店,两年前,大儿媳被查出患上了骨结核,为了筹集做手术的费用,大儿子变卖了唯一的房产,并将饭店转让出去,最后还是欠下几万元的外债。“原本他可以办培训班,通过收费为大儿子家补贴些费用,但他认为自己造诣不深,不想误人子弟。”刘华先的老伴说,有次大儿子向刘华先提出变卖些作品,被刘华先一口回绝,他宁愿把退休工资给大儿媳治病,也不卖作品,他认为这是对艺术作品的不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