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吹响爱心集结号
■为让藏区孩子温暖过冬,他募集1000多件冬衣
■他希望更多人士加入到捐赠队伍中来
见习记者 李政葳

郭江和尕楞乡建设堂小学的孩子们
“校长,募集的衣服今天下午都打包邮寄过去了,有16个大包,估计半个月就能到您那边。”12月23日晚10点多,80后小伙郭江拨通了青海藏区循化县尕楞乡建设堂小学校长楞本扎西的电话。“谢谢小郭,孩子们能过个温暖的冬天了。”楞本扎西在电话里说。
郭江文化程度不高,却有一颗朴实而善良的心。近两年,多次到藏区支教,让他深受触动和感动,一直想为藏区的孩子做点事。今年11月,他为藏区孩子募集了上千件冬衣,希望孩子们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孩子们擤鼻涕声,让他心酸
在雨湖区基建营一家旅游公司上班的郭江,于2011年初认识了一个叫“星光泪”的网友,这名网友告诉他,她正在青海藏区支教。
在“星光泪”的QQ空间里,郭江看到了她在藏区支教时和孩子们的合影,“孩子们的眼神看起来很纯真。”2011年3月上旬,工作不是很忙的郭江决定:去藏区呆一个月。
到了青海藏区循化县,网友告诉郭江,这些孩子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做虫草生意了。在尕楞乡建设堂小学,郭江看到,校舍简陋,房顶还漏水;教室里没有凳子,学生们都是站着上课;学生们每天的饭就是土豆煮汤。
去藏区之前,郭江为孩子们买了一箱儿童读物,但他发现孩子们几乎看不懂。在建设堂小学,郭江主要教授汉语,“年纪小的几乎听不懂汉语,我们只能教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不过也只能和他们做简单交流。”
3月份的青海藏区,气温特别低。上课时,郭江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孩子们擤鼻涕声,“每次听到这种声音,我就感到很心酸。”
“老师,希望您常来看我们”
看着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郭江心里几多酸楚。但一个月的支教生活,郭江也收获了很多快乐。
一次,他和孩子们在河边游玩,郭江看着河滩上形态各异的小石头,随口说了句:“这些石头真漂亮。”从那以后,学生们每天都为他找各种好看的小石头,“一个小孩子还在小石头上钻了个洞,用一根红绳子串上,系在我的脖子上。”
一个月的支教生活结束了,回到湘潭的郭江难以忘记藏区孩子们。今年6月,郭江再次来到循化县,又当了20多天的支教老师。
回湘潭的前一天晚上,学生们为郭江唱了很多歌,直到晚上11点多,学生们还不肯回去睡觉,“他们为我唱的最后一首歌是《常回家看看》。”说着,郭江的眼睛湿润了。
在回湘潭的火车上,郭江的耳畔一直回荡着那首《常回家看看》,郭江回忆起了自己和藏区学生们的点点滴滴,也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生活。
1987年,郭江出生在张家界大坪乡的一个山区农村家庭,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身体也不好。
15岁那年,郭江考上了重点高中,因为家境贫困,只好离开学校,到广州一家服装厂打工。
3年前,因表哥在湘潭做旅游生意,于是郭江也到湘潭一家旅游公司打工。
虽然现在生活过得还可以,但在郭江的心里,没能完成学业是自己最大的遗憾。不过郭江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
从来没有因失学而埋怨他们半句。经过支教,郭江想,现在自己长大了,应该为这些藏区孩子做点事。
冬衣和善款,从莲城寄往藏区
今年10月的一天,正在公司上班的郭江,接到了藏区孩子的电话,“老师,您最近还好吗?我好想您。”一位学生用不标准的汉语说。聊天中,郭江得知,那里在下雪,很多学生冻得生了病。
挂了电话,郭江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定为藏区孩子募集衣物。想到这里,郭江拨通了老家的电话,和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父亲在电话里说:“儿啊,我们都支持你,曾经没能送你上学,我们感觉很遗憾,你能帮助那些孩子,我们感到很欣慰。”
说做就做,从11月开始,郭江利用微博、人人网、QQ等方式,发出了为青海藏区3岁到16岁孩子捐献衣服的倡议。
12月初,郭江联系了莲城义工,在盘龙名府等几个小区,拉起了“让藏区孩子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的横幅,开始摆摊募集旧衣服。不到半个月,郭江和义工们募集冬衣1000多件,爱心款近2000元。
12月23下午,郭江和义工们将足足装了16个大包的衣服以及爱心款,寄往藏区。
“但愿这些冬衣能让藏区孩子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郭江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献爱心行列,为藏区孩子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