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 你们被“催婚”了吗?
■80后的孩子,最大32岁,最小的也22岁了,他们都到了适婚年龄
■湘大教授分析,4个主要原因让他们成了“催婚族”
见习记者 文艳芬
继“裸婚族”、“隐婚族”火热之后,现在网络上又出现一个新兴的词汇——“催婚族”。
80后的孩子,最大的已经32岁,最小的也22岁了。从理论上来说,最后一批80后完全可以在2012年12月31日后去领结婚证了。
80后沦为“催婚族”主力军
“催婚族”是指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却没有“成家立业”,因而受到父母或亲人的催促,有些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满足父母的要求。
80后被沦为催婚族的主力军,无论是从子女的角度还是父母的角度,都是符合结婚的年龄和结婚的需求。
催婚族的经历主要有三部曲——催着相亲,催着结婚,催着生子。
“从毕业开始,父母就帮我安排不同场合的相亲,只要是长得不难看,家庭条件一般的男孩子,爸妈都会锁定成相亲对象。”家住岳塘区下摄司24岁的夏天女士说,自己就是一个被父母催着结婚的典型例子。
80后这么想:
物质条件不允许,没房没车
“我爸妈也是干着急,我哥哥比我大两岁,小孩都3岁了。可是没办法,我和我女朋友谈了3年了,但是他爸妈一直没有同意我们结婚,就是因为我还没有买房买车。”26岁的湘潭伢子易先生感叹道,结婚成本实在太高了。
“我也想结婚的,我家里条件不是特别的好,爸妈现在也拿不出房子的首付钱,况且我现在又是创业初期。现在既不想放弃我心爱的女友,也给不了她一个明确的未来,我真的感觉很迷茫。”易先生叹着气说道。
不是不想结婚,是没碰到合适的人
高女士在湘潭某公司上班,29岁。她说:“我现在也属于‘催婚族’了。妈妈老是给我找不同的对象去相亲。自己也是大学毕业,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家境也不错。但我一直没碰到合适的人,我不想凑合,也不想被沦为‘剩女’,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寻找幸福的机会真的很渺茫。”
“我当初是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凑合,相亲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我父母着急,亲友都为我的幸福捏把汗。但是我相信总会有一个在等我,总有一个合适的人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家住昭山示范区28岁的宋女士表示。
父母这么想:
我们的孩子不差,不能输在结婚的起跑线上
“别人家的和你一样大,小孩都可以打酱油了。”这大概是“催婚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家的孩子也不差,有长相,有学历,我们家也不差钱。凭什么他们家女儿就结婚了,我们家的还单身啊?”家住雨湖区24岁周女士的妈妈讲述道。
“就是说嘛,我隔壁王阿姨的女儿和我女儿一样大,也是一直不找对象。最后在王阿姨夫妇俩的劝阻下,找了个门当户对的男孩。现在他们小孩都一岁多了。你说,我们做家长的能不急吗?”周爸爸说。
趁着我们还不老,可以带小孩
“我们现在正好退休,闲着也没事做,还不如帮我女儿带小孩。所谓早相亲,早结婚,早生子,对子女好,也对我们做父母的有个交代啊。”袁爸爸说。
“家里条件不差,他工作也很稳定,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我们也是干着急。现在房子买了,车子我们也有能力买,就差个媳妇了。”袁妈妈说。
如何成了“催婚族”
湘潭大学哲学系高捍东教授分析,成为“催婚族”的主要原因有:
其一,物质条件的限制,对于经济不是很富裕的家庭,物质就成为了婚姻的第一大阻力,俗话说就是没房没车。
其二,家庭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如果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偏中低等的话,那么,对方看不到长久的幸福,自然就会拒绝结婚或者说是对婚姻的犹豫。
其三,时间的限制,现在大部分的80后都上班了,普遍都加班,压力比较大,接触面较小。虽然现在有很多相亲节目,但大部分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其四,学识和素质都很高,有相当一部分的80后都有高学历,高素质,这一类人都是对自我和对方的要求比较高的人。
高捍东还进一步分析了“被催族”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是孩子着急,另一方面是父母着急。可是现在时代变了,不像以前一样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80后有自己独特的婚姻价值观。而父母有传统的一面,没想到子女面对的压力和痛苦。所以,与其说80后被催还不如说他们很悲催。”高捍东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