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求助者临时的家”
■在来去自愿的原则下,流浪者能在这里获得救助
■救助站不但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每天还派出搜救车搜救求助者
见习记者 傅晓茹
小女孩今年18岁,智力有点问题,没有自理能力。每天起床,护工都要帮她洗脸、穿衣服。
本报讯
11月4日上午,天气放晴,前两天由九华派出所送到救助站的熊加兴独自一人在院子里散步、晒太阳。
一个求助者的救助站生活
今年47岁的熊加兴是云南人。来救助站前,他在工地上干了半年的钢筋工,老板突然跑路,把熊加兴的工资也跑没了。身无分文的他被九华派出所送往湘潭市救助站。
熊加兴住在一楼左边的男宿舍区,右边是女区,中间隔着防盗铁门。
早餐是馒头和包子,饭后,熊加兴走出宿舍,独自来到院子里溜达。他低着头来回踱步,似乎在思考。
来到救助站后,熊加兴感到了不常有的悠闲。“每天吃完饭,护工会组织我们看电视,现在正在播连续剧,我不喜欢看,就出来散散步。”
“站里作息时间比较有规律,中午11:30吃饭,12:00到14:30午休。饭后,我们可以在院子里自由活动。宿舍里有阅览室、乒乓球桌、台球桌。”
正说着,院子里响起了一阵铃声。“这表示开午饭了。”
“午餐有好几个菜,还有肉,这里的生活条件很好。”来到这里后,熊加兴对饮食条件很满意。
但是,熊加兴最感兴趣的是回家。“我出来很长时间了,现在身份证丢了,身上又没有钱,回不了家。”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没有身份证明,暂时没有办法给他买火车票,现在还在等公安局查他的户籍。过几天,他就可以回家了。
救助困境: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
我们在宿舍区看到,只有一楼的三、四间宿舍有人住,其他楼层的宿舍都空着。“虽然救助站里面的条件还不错,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来。”赵明说。
“我们很想救助流浪者,希望他们不再居无定所。但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终止后,救助站实行“自愿前来、自愿离开”制度,我们不能强制将流浪人员带到救助站或者强制遣返他们回老家。”赵明解释说,“他们可以自愿选择来或者不来,来了之后也可以自愿选择离开或者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在尊重他们意愿的前提下,尽努力帮助他们。”
救助搜救车:给流浪人员送温暖
下午3:00,一辆装着饼干、矿泉水等物品的救助车从市救助站出发了。这是当天的第二趟搜救。
“现在天气冷,每天有2台车24小时不间断地在大街小巷巡逻,一台负责河东范围,一台在河西搜救流浪人员。”
“带上物资是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来救助站。”赵站长说,“现在流浪乞讨人员很复杂,一些流浪人员根本不需要我们救助,比如职业乞讨人员,你别看他们在街头乞讨,其实他们有时还下馆子。进了救助站,无疑是断了他们自己的财路。”赵明告诉我们,其实,他们重点劝说的对象是无行为能力、意识不清醒和生活上的确有困难的人。
“像患老年痴呆的,家庭贫困的或者因为意外临时需要救助的。他们中有很多人不知道救助站是免费救助。”赵站长说,“发现他们后,我们一般是先了解情况,劝说他们去救助站,如果不愿意,就给一些棉被、衣服、饼干和水等防寒保暖物品。对一些神智不清的人员,我们就先送往医院救治。然后再联系当地救助站接他们回去。”
今年,湘潭市救助站救助各类人员近4000人,“目前,在医院接受救治的有160人,临时安置在救助站的有10多个人,其余的都根据自身意愿,送往福利院或者回家乡了。”
“原则上,我们收留的最长时间是3个月。但是,一些人不愿离开或者尚未想起、查到家庭住址的,我们会收留他们1年。这里是一个临时安置点,如果长期找不到家庭的,就只好把他们送往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或者联系社会家庭救助。”赵站长介绍。“在目前的现状下,救助站会尽最大努力维护流浪者的权益,关爱他们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