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贝】差点被贱卖的宝贝

标签:
杂谈 |
【家有宝贝】差点被贱卖的宝贝
湘潭晚报11月27日讯(记者
“逼”着买回家的宝贝陶器
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彭老与同事得知有人要出一批“老货”,便相约前去鉴赏。卖家当时正好在九华迁了祖坟,从祖坟中起出了一批物件,大大小小共有近30件,其中有1个龙瓶、1个龙碗、1个香炉、1个笔洗、1个铜墨盒、2个玉镯子、2个灯台……以及这5件陶器和8个不知道作什么用途的冰裂小瓷瓶。
卖家要价2700元钱,东西不拆零出售,一次性打包处理。当时的2700元不是小数目,彭老比较犹豫。可后来在看东西时,他不小心打坏了1个玉镯子。这下,不买也不行了。这批东西,被他一把收回了家。
这批东西到家后,分门别类处理。那8个小瓷瓶因为不知道是什么,随手就摆在了桌子上。那时候,家里的人客很多,有藏友,也有文物贩子。因为学识不够,这8个小瓷瓶被人用2个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坛换走。后来,他通过查找资料才发现那是古人放药的药瓶,是元代哥窑货,彭老为此着实后悔了一阵。
这套陶器也有类似的经历,好在他没有贪图小利,才得以幸免。买这批东西的故事,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北京来的文物贩子看上了这套陶器,于是上门来做工作:“10000块钱卖了吧,一件东西就是原价的3倍,赚了!”当时,他确实有点心动。好在后来想明白了,自己经济条件尚可,不缺这点钱,这么漂亮的物件,留在手里,不怕没有升值空间,才没有干出后悔事来。
彭老说,真正认识这件东西的价值是2004年。他当时在广州博物馆见到类似的陶器,元朝的,属国家二级文物。这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拍着胸脯庆幸自己没干傻事。
采访结束后,彭老又拉着我们唠叨他的收藏理念。他说收藏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他并不反对投资型的收藏,但收藏不应该急功近利。如果一味逐利,肯定有后悔的时候。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记者虽然不懂收藏,但觉得彭老的话有一定道理。有一个朋友的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3万元的价格卖掉了一幅齐白石的画。后来,这位朋友的父亲一直引以为憾。现在,哪怕是出100万,也买不回那幅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