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人说戏

(2021-11-03 09:22:51)
标签:

杂谈

爷爷自从家乡小镇迁移到市里后,定居在老城南门老晕油胡同。并且在东浮桥临街开办了“元泰德”麻绳店铺。爷爷亲手管理”元泰德”店铺。又在南市慎益大街开办了“志远”百货商店。我父亲从小镇来,在“志远”百货商店作管理,小镇家中“合际元”买卖是家中最高掌门人,我的高祖老老太太主持。当时有三足鼎立之式,也算是有了安康的生活保障。

市里这两处买卖是每日白天营业纳客,夜晚关门打烊,各留有门房或是帐房先生看护是店铺.。每天吃过晚饭,我父亲都是携手带着我才十几岁的姑姑,进戏院看戏听曲。或者在票房与票友说戏道古。

四十年代,尚小云率团在市里上平安戏院演出。海报一贴出后,人们为目睹四大名旦之一尚老板演出,戏票早就被人们抢购一空。知道自己的师傅来,高兴的父亲自然也在观看之中。

那一天,父亲没有回家,也没有告诉爷爷。路途不是很远,来到戏院,戏院门前已是人流不断。进去后,来在前几排坐下。那吋,剧场很乱,不过三声檀板一响,鼓乐齐鸣,大幕拉开,嘈杂声慢慢少了许多。好多人一是听戏来,二是化钱看角儿来,看尚老板舞台表演来。这场戏是什么戏码,尚老板怎么表演,也没人说的清楚,当世人早己故去。我还不能捕风捉影,这事是有的。

 临近尾声,就见有茶房身后跟一长衫中年人,躬身指名叫我父亲去后台,说是有人叫你过去。正在沉醉戏中人的父亲,不知是谁与其相识。去吧,来到后台。

这时,戏终曲尽,大幕落下。看到原本自家师兄弟各自在卸装匆匆忙碌中,身手不知放在何处?

“徒儿呀”,一声清脆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是那么熟悉亲切,仿佛还在荣春社听师傅传授讲戏。猛回身見到还没有卸装的师傅静悄悄站在眼前。瞬间,一段师徒情意涌上心头,落下珠泪,双膝跪倒,连声说:师傅在上,不孝徒儿给您请安了。

”起来吧,寻你很久了,想不到,又算见到你了,不为别事,就是希望你来,在后台作一些事”。说吧,走去。

人们在舞台上,看演员表演,很是体面又得到观众的喝彩声。可是,后台一些事物,从演员化装,勾脸装扮到舞台摆设,演员出场秩序紧凑快慢,大小衣箱,好多事,好多规矩,做为后台管理(舞台监督)一,一过目,都要仔细。要不说,舞台上宁穿破,不能穿错,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姑姑在回忆录中说:哥哥襁褓失母,继母年轻,虽有老太太,奶奶,姥姥照顾,但只是溺爱,很少教育,他酷爱戏剧,又因社会偏见又不许学戏。

姑姑说出了我父亲当时的实际思想情况,在一些喜欢戏曲的人中,能到尚老板剧团中任事,是求之不得之事,也可以说是天大喜事。我父亲衡量了一番,就是拿不定主意。不过师傅的演出,还是要看的。只不过悄悄坐在后边,担心叫师傅再次看见。

知道今天是最后一场演出了,大幕落下,人们离去,我父亲来到后台。见到师傅,再次跪拜,惭愧之声告诉师傅去不的。

尚老板(我要称谓师爷)听后"唉!早知今日,你何必当初?知道你是海下人,这才要人知晓,海水有潮,也有落的时候。可惜了,梨园与你无缘,你走吧”。

这一段轶事,是家乡老人张兴华回忆讲述的,再由我奶奶家(孔家)后人当面给我讲的。

听到这一段轶事,叫我想起一段往事来。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年长我十岁的哥哥病故不多几日,邮差送来好大一封信,我还记得是北京什么京剧团寄来的。父亲看了看,全都撕掉了。后来,文化革命,也别提了。

两段往事,都已成为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