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芝传——儿女姻缘

标签:
杂谈 |
(三)
二伯婚后这边暂时算是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而三伯因为早就过继给了小姑奶奶,自然也是不用这边操心太多。不过三伯却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在那个很少有农村孩子读书的年代,三伯却是这两边兄弟姐妹中唯一个读过最多书的人,三伯天性心高气傲外加有些许小聪明,高中毕业没能上大学也是必然事件,在那个样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供养他高中毕业已经用尽了大姑奶奶最大的力气,毕竟她自己的亲生骨肉也没有一个上过学堂。三伯离开学堂也就只能窝在田地里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是他又是那么的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对于当时两家的状况,没有人能够帮他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
或许你也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如果有本事,为何不自己出去独创一片天地?当时的情况基本上是每家都是在温饱线上徘徊,出门全靠步行,别说出去闯,上个街都要半天时间,更别说出远门了。贫穷真的是会限制人的想象,他们压根不知道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的事情,他们能做的无非是改变眼前的贫瘠,努力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而已!
三伯的婚姻也是一场孽缘,最起码对于三审来说应该是这样。三婶为人十分敦厚老实,嫁为人妇后更是一切以三伯为中心,生活上从不和三伯争执,可是三伯却是一个自己都会跟自己过不去的主,所有生活上的烦闷总会在三婶身上发泄,虽然不会动手但是言语上的攻击也是一种家庭冷暴力,直至与我们家失去联系前,他仍旧是我行我素的肆意伤害着三婶。因为有那么几年我的爸妈和她们家在一起打工,所以我妈常常为三婶抱不平,看着她省吃俭用到一定境界时,我妈总是说她这一辈子就是来还债的。
别看他们这样过日子,其实三伯和三婶还是有那么些许缘分的,三婶和三伯也是自己相互认可彼此,成家立业之时他们也曾如胶似漆过,只是好景不长生活所迫罢了。他们成家后并没有和大姑奶奶一家五口分开,而是一大家子挤在一起,这时候的三伯开始动了自己的小心思,因为这样一大家子在一起,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小康生活呢?于是他开始明目张胆的跟大姑奶奶作对,具体表现就是经常跟他们唱反调,该吃饭时不吃饭该干活时不干活,隔三差五还回到这边来搬弄是非,爷爷奶奶自是心疼他这个一直养在外面的孩子,经不住就只好想办法帮助他分家另过。那时分家不算难,难得是分家后没有单独的房子可以供他们小两口居住,奶奶为了三伯能有一个自己的房子,她把家里的房树变卖了很大一部分,把盖房子能用材料一车车的往他们家拉,终是在他们分家后一年内帮忙盖起了一套小两口单独居住的房屋,那一年这边家里却是一家十几口人挤在三间破屋内。
三伯从小的过继,直接让他与这边血缘至亲有了些许隔阂,可是那边从小生长的环境又不是自己的至亲,于是他的人生开始有了些许扭曲,他看不到这两特别的疼爱,只是一味的想着两边父母的亏欠,到最后他和谁都不亲,直至今时今日已经不再和任何一边联系,我们偶尔听人说起他,也都只是传言故事罢了!
或许是我没有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成长,我没有办法理解他的痛苦。毕竟从小就知道家里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家里的兄弟姊妹不是真正的至亲,那边的亲生父母和兄弟姊妹又都和自己不亲,虽然大家都尽力去弥补着他,但是他的心里还是建起的高高的墙,将两边的亲人隔在了围墙之外,最终他也就随之失去了这些该有的至亲。
我想如果当年他能换一种思维模式,只记得身边多出来的亲人,以及所有亲人对他的好,如今也应该会有另一番光景,毕竟穷亲戚在穷,也都会在你失意之时拉上你一把,再不济也可以让你有地方可暂时歇歇脚,不至于如今出了事故无人问津的好!
爷爷奶奶没有看到他的悲剧,如果知道我想也会自责心痛吧!天下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好一点,如果可以他们一定会用毕生的残余的血肉再次为他披荆斩棘!可惜世上从来没有如果,人生的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成人的世界没有谁会替自己的错误买单,错不可怕一错再错就是无药可救了!愿爷爷奶奶在天之灵保佑他这一家尽快走出眼前的困境!也愿天下走在困境中的人都能找到出口,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