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九九重阳节的抒情(散文)

(2025-10-28 06:25:51)
标签:

九九重阳节的抒情

人生易老天难老

秋凉心静

关爱老人

传统的美德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九九重阳节的抒情(散文)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晒秋节。“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在数字中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5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人以为九是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故称重阳,也称重九。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既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尊老爱老的节日。

唐代诗人沈佺期有诗云:“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可见九月九日成为节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在汉代已经形成。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也说:“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起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登高是重阳节主要习俗。

据《西京杂记》,此俗也开始于汉代。《续齐谐记》记汝河出现瘟魔,费长房(东汉人)教桓景于重九日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祸,并把瘟魔刺死事,传说而已。但茱萸确是一种气味辛烈的中药植物,具有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疾杀虫的功能,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虺,在“百足之虫,死而未僵”的秋高时节,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重阳节则称“茱萸节”。

晋代以后,重阳登高避灾,已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件雅事。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写到这一情景,感慨节日中骨肉不能团圆的惆怅之情。

【原创】九九重阳节的抒情(散文)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的诗相当多。如刘长卿的诗:“九月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云烟湖草里,山翠现楼西。”最负盛名的是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所作《登高》,被明代的胡应麟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人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年老多病,流寓他乡,潦倒一生的身世之慨。

http://img6.cache.netease.com/house/2015/10/20/20151020112055e9675.jpg

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自古以来,汉族官民每逢重九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登山。住在平原的百姓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用粳米粉制成一种节令美食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登高(糕)避灾之意。

根据吴自牧《梦梁录》载,宋代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当时杭州的重阳糕,是“以糖肉秫面杂揉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工艺相当考究。

明代北京的重阳糕,“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卖花糕的小贩还“头戴吉祥字”,装在车上沿街叫卖。清代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明清人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此外,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重阳节还要饮酒赏菊。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其实,菊花不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而且还具有食疗价值。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酒。晋代菊花酒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明时,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构相诸药方佳”。医药家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

一生酷爱饮酒的陶渊明,不仅在他的九日诗中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还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文人雅士们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喜爱有加,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如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唐代帝王在重阳节登高游宴、赏菊赋诗外,还要射箭游猎,显然一天的时间是不够用的。于是,重阳节就提前到九月八日开始,或推后至十日仍过重阳。所以,唐代重阳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是三天。难怪李白有“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感叹。如果说唐代没有菊花就不能过重阳,那么,宋代的重阳节就完全可称为赏菊节或菊花节了。宋人还给菊花、茱萸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延寿客”、“辟邪翁”。当时名贵的菊花已达七八十种。

每逢重九,皇宫禁中与达官显贵之家有园囿花圃供观赏菊花;一般平民人家也要购买一两株菊花玩赏。宋代重阳咏菊诗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是写到黄花,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间隙写下《采桑子·重阳》另存高格:“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原创】九九重阳节的抒情(散文)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生发,逗起泛论人生天道。让易老的小我化入不老的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战地播种着革命烈士的头颅,灌溉着革命烈士的鲜血,因而才野菊挺立,绽黄吐芳。词作以秋比春,所作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在自然属性,而在于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这首词翻腾九霄,超尘脱俗,标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独具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比起古人的诗中所表现的伤春怨秋、嗟贫叹老,显然高出一筹。

   重阳节经过二千余年的变迁,已逐渐成为多元性的节日。 1919年,教育部订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以推展国民体育。如今,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1952年,内政部特别订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到重阳节这一天,他们也可能去登楼或爬山,一来调剂心情、怡情养性,二来舒展筋骨、锻炼健身,大概再不会有老杜的那丝悲凉。

 人生易老天难老,又是一年重阳时,秋凉心静,少去了几多燥热,多了几分伤感,有对朋友的挂念,对亲人的哀思,登高、望远、赏菊,心旷神怡,思绪飞扬。临近老人节。不禁让自己想到:假如我的双亲还健在的话,我将怎样给他们过节呢?想到这里,泪如泉涌。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17年,母亲离开我已整整20年了。回忆起父亲及母亲的养育之恩,心潮滚滚,思绪万千,心中泪水涟涟,眼睛中泪如泉涌也无济于事,也只能默默地为他们祈祷:上帝保佑,祝他们在天堂里快乐安康!

敬老已不能仅仅停留在让老人吃得饱、穿得好这一低层次的物质标准上,还要注重精神上的关爱。做子女的,不能因为太忙而挤占陪伴老人的时间,应该到老人那儿多走走、多看看、多聊聊,给予老人更多的亲情、温暖、体贴,使老人排解郁闷、愉悦心情,即使不能回家看望老人,打个电话,写封信,给老人说点关爱体贴的话,总是可以做到的。应该说,做父母的,大都是通情达理的,对儿女们并没有过分的要求,往往只是得到儿女们一张笑脸,一句问候,就心满意足了。

不管是给家里老人买礼物,一家人陪老人好好过一个重阳节,都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说明我们心里装着家庭,说明我们愿意承担照顾与呵护家庭的责任。但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子女在重阳节给父母准备礼物、筹备寿宴当然很好,但更加重要的是能够对子女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那就是不要忘记了陪伴自己的父母,比礼物更加重要的是陪伴,或者说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

想想自己已退休,岁月如梭,不堪回首。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话对年轻人来讲,感受并不深。只有回首人生时,才能对这些古人的教诲感慨万端。如今的我就像西下的夕阳,撒尽光热,平安着陆。到了这个时候,人生的一切功名利禄、荣誉纷争也如过眼烟云,留下只是悠扬的回味、枉然的叹息。如今也步入老人们的行列,戎马生涯十六载,转业从税二十六年的我,真是弹指一挥间啊!

是啊,秋天的收获是对春天播种的感恩,落叶不肯离去是对树根的感恩,从自己身上感悟到珍爱的真谛。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子女只要在精神上给父母慰藉就可以了。关爱老人,善待老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一种幸福的拥有,让孝心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白发苍苍的生命,在这充满菊香的秋天开心,满足,快乐。

岁月漫漫,逝去的是光阴,而抹不去的的永恒的回忆和思念。人到中年,也感觉自己沉稳许多,少了些年少的轻狂和浮躁,上有老,下有小,多了些是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和温情。

九九重阳,作为传统节日,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浓浓情意,要把尊老敬老的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用爱去传承,要把这一美德继承、发扬光大,把对老人的爱用心去呵护,老人的今日就是我们的将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