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暑时节(散文)

标签:
小暑时节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时常晚霞满天热在三伏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过了夏至,就是小暑了。小暑节气,天气燥热,风中夹杂着闷人的气息,浑身上下都觉得黏糊糊的,没有一处清爽地。汗水一茬又一茬地流淌,出一趟门回家,就像是在水中被捞起,连心情也是烦躁的。
都说心静自然凉,在小暑里,心是很难静下来的,耳边虫鸟不停地聒噪,世界一片喧嚣。平日里清净的荷花,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竹林深深,没有了静谧,被一阵阵燥热,连带着竹叶也起了凡心,难得安宁。
城市里更是热闹非凡,尤其夜晚吃饭的摊点,每一家都是满满当当的,味道稍微好一点的餐馆,就会排队等着翻台才能坐上位置。大虾,啤酒,烤肉,串串,火锅,辣的劲道,香得透彻。夏天的味蕾,被极致挑战着,挡不住食物的诱惑。
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被雨水浸润的初夏在骄阳的不断催逼下,大步流星地迈进了小暑时节,滚滚热浪肆意地把大地围裹了起来。
小暑并不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所以即便此时的暑气已经非常重,也还是可以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俗语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收割小麦等作物外,其他地区农村主要是田间管理。早稻灌浆后期,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拔节进入孕穗期,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及早施好分蘖肥。棉花开花结铃,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增强通风透光,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
热,是小暑给人的第一印象,农谚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乃炎热之意。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群芳谱》中有“暑气至此尚未极也”之说,故称为小暑。万物在小暑这一天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物候”特征,于是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随着热风袭来,蟋蟀开始离开田野避暑热,老鹰也离开温热的地面搏击长空。此时,蒸烤模式已开启,韩愈有诗云:“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描述得生动形象。
“伏天的雨,锅里的米。”小暑节气,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这时的降水对水稻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而华南西部则进入暴雨季节,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应采取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一候,温风至。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所谓“始至”,不是初现,而是
七月初的小暑,正是万物蓬勃生长、欣欣向荣之时,到处绿荫浓浓,花开遍地,庄稼郁郁葱葱,天空变得湛蓝湛蓝,阳光显得特别清亮。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苞谷飘动着各色的美髯,纺锤状的玉米棒子日渐丰盈起来,早稻在忙着灌浆,棉花也抢着结铃。
庭院里是瓜熟果香,丝瓜、苦瓜、黄瓜等在绿叶掩映的木架里,晃晃悠悠地打着秋千;嫩嫩的豆荚挂在了竹架上;西瓜、甜瓜躲在叶子下悄悄吸收养分,酝酿着满腹香甜;而那些花花草草沐浴着阳光,也在村野肆意开放,葵花、荷花、蜀葵、木槿,还有田野间一些不知名的野花草,都在争奇斗艳。辽阔大地上的成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的是踏实和满足。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小暑那天下雨据说还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
越过夏至的塄坎,头戴一顶色彩斑斓的小凉帽,小暑节气一路汗流夹背的走来,象征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民间素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处处 闻蝉响,须知六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 太阳宫。正是小暑时节的生动写照。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三伏地煮天蒸,人出汗多,消耗大,食欲不振,比往常消瘦,故谓苦夏。酷暑休息,除了喝消暑汤,吃黄瓜、西瓜等水果外,还得吃好一点伙食补身子,“头伏饺子中伏面,末伏烙饼摊鸡蛋”,这叫歇伏。有些地方入伏吃羊肉,称吃伏羊,“一碗伏羊汤,不用开药方”。
小暑时节,时常晚霞满天。老古言说:“晚上放霞,干死青蛙。”傍晚的霞光把整个天空燃烧,落在江面上,自成图画。游泳圈在汉江的浅水区,组成美丽的图案。偶尔,有燕子低飞,阵雨就会来临。蜻蜓忙来忙去,青蛙蹦来蹦去。
面对小暑的酷热,古人各有避暑的好方法。唐代诗人孟浩然傍晚开窗散发纳凉,有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还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那时的鳝鱼肥壮、粗大、结实、味美。小暑时节,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出米,做成饭祭祀谷神后稷,然后尝新米、喝新酒,谓之“六六福”。山东地区夏天还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一杯香茗,一册诗书在手,便是这节气里 最凉爽的风景。当你的心静下来,便觉得夏日里的那一帘葱茏,是沁人心脾的欢喜;便觉得蝉鸣不再那么刺耳,而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便觉得难耐的酷热自有深意,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人生之路上必经的考验,要学会不松懈、不抱怨、不放弃……其实,不单是面对暑热需要静心以待,这世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淡然处之,惟有淡然,才会淡定。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喜为心之志,平心静气,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其实,不光是对暑热需要心静,世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淡然处之,惟有淡然,才会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