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炎炎夏日话扇子(散文)

标签:
炎炎夏日话扇子街上卖的芭蕉扇自编的麦秆扇粗糙点的凉帽当扇消消暑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家家户户还没流行电风扇,中饭后烈日当空,知了阵阵,需要扇驱暑。晚饭后拿把扇插在裤腰走出家门,成为“标配”。有的小青年一放下饭碗,就提扇往外走,人称“快枪”也打不着。在弄堂、井道地、墙门头、晒谷场、众家堂前,村口大树下,河埠头边,蛙鸣声声,三五成群,一边摇着扇驱赶蚊子,一边与左邻右舍讲大头天话,直到夜深人静、哈欠连连。对普通人来说,这纳凉聊天成为炎炎暑日的一个乐趣与期盼,它成了新闻发布会,会唱会说者的舞台。
那时“扇”有街上卖的芭蕉扇、蔺草扇,还有不多见的诸葛亮用的鹅毛扇,说书人作道具的折扇,知识女性用的团扇。能不花钱的就尽量不花钱,最流行的是自编的麦秆扇。
这麦秆就地取材,有生产队分的,有自留地里种的,也有向邻居用稻草换的。先去粗存精、沸水浸泡、慢慢晾干。往家里挑麦秆、用竹木做扇柄,准备编织用的细棕榈绳、铅丝,那是男人的事。绞麦秆辫子即把麦秆编成长辫子形的这行当,那是小孩子的事。有一两年我们伙伴几个,不只在家里编,还聚在一块看谁编得快。有了麦秆辫、扇柄,妇女们可编麦秆扇了。讲究点的染成五颜六色,镶上布边,扇柄上挂红缨、绿缨或香囊,好用来送人。供销商店、走村入户的货郎担也有收购的。
如今,麦秆扇几乎没人编织,成为一种非遗文化。芭蕉扇、蔺草扇等在日杂商店不那么起眼的地方,网购还能买到,也很难看到专门卖手摇扇的商家和摊贩了。流行的是五花八门的扇,有文创扇,不少旅游景点、博物馆等富有创意地把它们的特点浓缩在一把“扇”上,让游客、观众带走,并与亲朋好友分享;有宣传广告扇,单位部门、各类培训机构、商家等别出心裁以“扇”为媒介,宣传政策与广告,免费送给顾客……不再一家一把、几人共用一扇,而是一人多扇、随取随用。
“扇”久了,自然追溯起这“扇”的来龙去脉。扇源于中国,扇、善同音,善(扇)终,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扇子艺术,扇画、扇联等应运而生。羽扇纶巾的周瑜,孔尚任的《桃花扇》,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广为人知。亦留下书圣王羲之题扇桥上留墨宝助卖鹅老妪、苏东坡在扇面画画帮人还清债务等佳话。今暑,《穆如清风——清源居藏古代名家扇面展》在陈之佛艺术馆开展,别开生面,给观众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扇”是人类的凉友。在三伏天,让手摇扇“扇风降暑”,与大家一起“心静自然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