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忆童年的钓趣(散文)

标签:
忆童年的钓趣夏季到来之时天天泡在水凳上猛一提竿鱼上钩了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常言道说,老人好怀旧,此话不假。余已年七十,常常会独坐窗前闭目遐想,将时间扯回到天真活泼的童年时代,品味着那些美好的光景,犹如咀嚼着一串串甜甜的、酥酥的冰糖葫芦。每逢这时,紧锁在记忆中的“童年钓趣”之类的情景,便会浮现于眼前。
家乡的平原上没有大江大河,我小时候下河洗澡,捞鱼摸虾,经常到屯西南的河沟子里去,屯子人管那里叫西南泡子。看到大人们用长长的竹竿钓鱼,自如地甩钩,钓上来活蹦乱跳的鲫鱼、鲶鱼、胖头鱼,我和小伙伴儿们觉得很好玩,就想去试试钓鱼。
我出生在离城区四十多里的一个偏僻农村,田埂、河岸流淌着我童年的岁月。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老家是三间座北朝南的茅草房。屋的东侧,一条成“之”字形的大河,一直向南延伸到数里之外。凑巧的是,“之”字形头上的一点就落笔在屋后,圈成一个水清草茂的圆塘。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母亲便用铁锹在离厨房不远的圆塘边,开挖出一条台阶式的通道直至水面,按上一条水凳,人蹬在上面就可以洗菜、淘米、汰衣、提水了。自然而然地,这里不仅成了鱼虾嬉戏和觅食的理想场所,也成了我垂钓的最佳去处。这里,河水清清,水草淡淡,鱼、虾的一举一动皆历历在目。那些晶莹透明的虾儿、又肥又壮的鱼儿,让人眼馋得很。
在我儿时的运南河清澈透明,阳光直射的时候站在桥上能够清晰的看到水里的各种鱼儿。我上小学初中每天经过的一座古桥的桥墩下面能够看到好几十条黑黑的大鲫鱼在桥墩下面的石缝间欢畅的游来游去,不知道为什么,能够看到的鱼儿却往往不吃鱼钩,我试过很多次,用钩子把蚯蚓送到大鲫鱼的嘴边,结果是它们头一扭就躲开了,根本是可望而不可及。
大约八九岁时,每当夏季到来之时,我几乎天天泡在水凳上,寻找和享受着垂钓乐趣。此时,只要鱼钩往水里一抛,周围的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此时,整个身心都悬系在鱼浮子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各种鱼儿咬钩的动作和反应是不相同的:鲫鱼咬钩时很文雅,总要用嘴唇上送下拖鱼饵(这叫作“送浮”),来回数次,待到确信无疑时,方才张口吃食并扯着鱼饵往前“拖”,此时只要你瞅准机会,轻轻地将鱼竿往上一提,一条鲜活的鲫鱼就这么乖乖地成了你的“俘虏”,拎竿时千万别用力过猛,鲫鱼的嘴唇豁破了,就容易“滑”竿了。
钓小鱼根本就不能用蚯蚓,因为钩子太小蚯蚓太长根本没有办法穿。当时我主要有三种鱼饵可以使用。第一种是用面粉在水里反复搓揉得到的面筋,这是干净的也是方便的鱼饵,可惜老娘怕我总是糟蹋粮食,家里的面粉早已坚壁清野,所以,第一种鱼饵虽好但一饵难求;第二种鱼饵就是米饭粒,方便穿钩也好携带,可惜对于我来说也是一饭难求,为什么?这要问我那勤俭持家的老娘。我的童年里很少能够吃到正常的米饭,由于老娘是农村人,那边的习惯就是主要吃面食, 而老娘擅长的就是手擀面,一大锅水烧开了一把面条甩下去,烧熟了连汤带水捞起来就吃,在当时倒也没觉得难吃,因为那时没有别的选择。
至于虎头鲨、浏伙鱼(系俗名)等咬钩时,则显得急躁,一拖就走。那你就得眼明手快,迅速提竿。咬钩咬得最有趣的,要数河虾了。当它发现鱼饵时,便会步履蹒跚地往前爬。接近鱼饵时,不紧不慢地用两只坚硬的螫将它夹住,然后将铁螫弯曲成“一”字形,把食饵送到嘴里,再老态龙钟地爬走。每当此时,只要你稍一提竿,它便上钩了。等提出水面时,它还紧紧地用螫钳住鱼竿上的线不放呢,痴得让人捧腹。
与钓虾相比,套虾就显得更加富有情趣。
套虾十分简单:只需随手折一支二三尺长的苇尖,打个活扣,悄悄地伸进水里,小心翼翼地跟随着虾尾巴移动。待到活扣接近虾的颈部,向上一提,水花泛起,一只活蹦乱跳的大虾就乖乖地上岸了。有时也可用两支苇尖,前面的一支扣着蚯蚓或螺丝肉等食饵,用以引诱;后面的一支打好活扣,用以套虾。不管你采用哪种方法,成功率总是蛮高的呢,这大概就是大虾的忠厚可欺之处吧。
记得那时的虾儿可真多,只要你蹬在水凳上耐心地等待,大虾就会主动地送上“门”来。幸运的话,两三个时辰就会钓上或套上几十只呢!上午钓了、套了,下午还可以继续钓、继续套;今天钓了、套了,明天照样可以钓、可以套,似乎永远钓不完、套不完。瞧,这个圆塘无疑就是一个神奇无比的聚宝盆呢!
最令人刺激的是,当数空钩钓小乌鱼了。二三寸长的小鸟鱼咬钩咬得最快、抢食抢得最凶。记得那时屋后池塘里的小乌鱼特别多,有时一趟一趟的,黑压压的一片。此时只要你下钩,十有八九不会落空的。一次,我的鱼饵(红蚯蚓)用完了。塘里数十条小乌鱼有的来往穿梭在觅食,有的一动不动地晒太阳。瞧,它们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回去取食饵吧,又怕鱼塘里鱼儿游走;不取吧,又无饵下钩。正在踌躇之时,突然急中生智:何不试试空钩钓鱼呢?此时正好有几条小乌鱼在得意洋洋地“晒影”,不妨拿它们当“试验品”。
如今,老屋早已尘封,那条大河,那个圆塘,也早已成为农田。儿时钓虾、套虾的情景和乐趣,只能偶尔地在美梦中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