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清明时节追思的文化(2)(散文)

(2025-04-01 07:41:54)
标签:

清明时节的文化

重要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

纷纷走出家门

追思先人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清明时节追思的文化(2)(散文)
   清明节有浓郁的文化,仿佛就走进一个生命疼痛的季节,怀着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觉得清明这个节日的沉重,总会让人回想起故人生前的那些片断,重温那些远逝的亲情。那份痛苦与无奈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活着的人,注定要背负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

际上,清明节的意蕴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溯源而上,清明节大约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并在此后吸收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习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古人的诗句是彼时清明旧俗的写照,也使得清明有了寒食节和踏青节的别称。

清明是个让人充满哀愁的日子,正如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无意吟唱,却唤来人们数百年的愁思断肠,借这两句诗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回忆,则是怀念与悲伤。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每个家庭、每个姓氏的宗亲族群与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活动,是互为联系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绵下来。只是到了清代以后,特别是晚清以后,这一文化特点才逐步地从社会上淡化。主要是因为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之后,依靠强势的推行手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冲淡甚至弄丢了。

古人将这个节日命名为清明节,其中的“清”,是指心要清、意识要清、身要清,达到心意身三清;其中的“明”,包括两明,一是眼要明,一是心要明,这就是“清明”的本义,指我们的身体内部要达到清明的状态。对自然界来说,是指天清地明,通过天道的五运六气将木气能量推运到最高峰的时候,在天给予地大量的雨水进行沐浴和洗涤之后,地龙已经腾飞起来,天地阴阳二气的能量开始升降运动,阴阳能量的交汇互融明显地接近了。

【原创】清明时节追思的文化(2)(散文)

清明节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切莫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其实,所有的清明节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属于前者;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而且就一般的情形而论,这些节俗形式的缘起并非来自官方的律令条文,而是芸芸众生自发形成的习俗事项。这种习俗远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强大得多。

清明节扫墓祭祖、追思先人的活动,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深厚感情,而“祭祖拜宗,慎终追远”,反映的是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把生与死等量齐观,将生命看作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和死都抱顺应自然态度的生死观念。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许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面对死亡,说“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也是一种淡定的态度。这种生死观派生出对生命的两种态度,一是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中国人形成浓烈的“生死排场”,表现之一就是崇尚“入土为安”,对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别重视。从古至今,“入土为安”习俗顽强传承。土葬就会有坟墓,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是一种仪式,它寄托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

 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看得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和死亡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是认为走向另一个世界,许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要“去马克思那里报到”,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顽强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因此,清明节远不止扫墓、烧纸钱,其更深的意义在于对已逝亲人、祖先的怀念,对先贤、英烈的追思和崇敬。在清明节,中国人祭祖拜宗的传统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扫墓、祭奠,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它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中国文明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当然与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重要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