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明时节追思的文化(1)(散文)

标签:
清明时节的文化重要传统节日纷纷走出家门扫墓祭祖追思先人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又到了春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都十分重视。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
清明节,既是追忆、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踏青游春的乐趣节日。几年前,清明节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意义重大。这个传承千年的时间节点和文化符号,究竟包含着哪些重要内涵?
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是比较独特的。首先,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节日与节气重叠在节俗史上并不多见,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关系密切;其次,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特殊。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日子,是肃穆的,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是欢乐的。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这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实际上,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大抵都与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对于“清明节脱胎于寒食节”的说法在学界基本已经形成了共识。我们展读典籍发现,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将寒食节与上巳节融合的民俗节日。比如,“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便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的有力左证。
唐代之前的寒食节,民间也称为“禁烟节”“冷节”,因为在清明节气前的一二天,因此每到寒食节,民间禁烟火、吃冷食,并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宋代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长期处在同一令节期间,虽然寒食、展墓等内容基本相沿不变。后面,从展墓、墓祭到正式扫墓,寒食节不断丰富了祭扫先人的节俗,为后来的清明节做了铺垫。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概括清明节的文化蕴含,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切莫小看了这简单的八个字,所有清明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的活动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如斗鸡、拔河、荡秋千、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结合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清明节俗形式,这些节俗形式,并不是源于官方的律令条文,而是来自芸芸众生自发的生活实践。因此,这些习俗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也强大得多。
另外,“清明”一词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名称。其实,它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到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清明节气。这个农历节气,时值阳春三月初(公历为4月5日前后),严寒尽头绽春蕾,万象更新的春天到来,到处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逐渐发展为包括对民族精英、伟人、先贤先哲的追思,对英杰任务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凝聚世界中华儿女的文化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