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到老年,要有“五个道德”

标签:
人到老年要有“五个道德”塑人的品行处人的风格为人的品质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对于老,很多人都怕,都想留住青春的尾巴,好好过一阵子。其实,人老了是好事。这是人生走向成熟,走向睿智、走向完满的标志。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可能大多数人会说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怎样才能幸福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但绝大多数人都会把物质享受作为自己是否幸福的最主要衡量标准,这样的想法也不无道理,究竟每个人都有肉身,有肉身就会有七情六欲,就需要物质来保证这个肉身的正常运行。没有基本的物质保证,要谈幸福那就是空中楼阁。
古往今来,中国有着名人物的道德品质都是很高的,他们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在他们的言行当中,都有一丝丝道德在流露。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人生对道德追求,不仅是美好价值的坚守者和弘扬者,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这个源远流长又被赋予时代内涵的命题,将鞭策和激励每一个人。
人到老年要有道德,要做人的准则。
“厚德”是人生的基本道德准则,厚德是做人的基础。百事以德为先,无论是为人处事,都要以厚德为准则。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也是当今时代要求。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圣贤、先哲、伟人无一不是宅心仁厚。老子、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们拥有了高尚的德行;虞舜之所以能感天动地,是因为他以仁孝做人。
道德,是大自然运转的一种法则,人类之间也有相处的道,那就是常说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在大自然,是道德的范畴。厚德,言主体内在的素质、操行和境界,弘扬崇高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树立高尚道德。故“厚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必须践行的道德准则。
立德的品行,不拘时空地域,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人曰:“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的可贵在于她往往需要经历得失、荣辱甚至生死的重大选择、磨砺和考验,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于危难处见忠心,在长久中显真情。
中华民族素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优良传统。司马迁说“为政必以德”,德乃立身之本、为官之要。修身做人,就要把立德摆在首要位置。修身不仅是怡情养性,更是一种道德建树,不仅是个人情怀,更是一种政治风采。
人到老年要有道德,要为人的品质。
古人云:“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讲德,百姓也讲德。生而为人,厚道是基础。这里告诉人们,一要有德,二要厚德。没有道德,不成为人,没有深厚的道德积累,也不能成为有意义的有大作为的人。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有德,更需要厚德。有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人之德不厚,则行将不远。”意思是说,做人要有道德观念约束,做事要有规有矩。讲厚德就是做人的基本操守。
通过思想道德品质素养的修炼,可以获得一副傲骨一身正气,广阔的胸怀和刚正不阿的气节,以更好的立身在浑浊的尘世间,规避过失和人生风险,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面对人和事,面对自身暂时的不足和缺憾,你大可不必自卑和去嫉妒。而是要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能力,树立强大的自信,培养顽强的意志--乐观、开朗、坚强、自信,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以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以顽强的拼搏战胜苦难,活出崭新自己,创造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
人到老年要有道德,要处人的风格。
人们常说:道德情操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情操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情操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总而言之,做有道德的人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做人的道理。
“厚德”是品质,就是人文厚重、崇尚公德、重情尚义,展现了以德文化营造精神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个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情感淡漠、人际关系紧张“厚德”是知与行的统一。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弘扬了传统美德,反映了时代要求,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遵循的主要内容。
一个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情感淡漠、人际关系紧张,而“心要修”是知与行的统一。心要修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修养,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才能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弘扬传统厚道美德,反映时代要求,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遵循的主要内容。
处人的风格做人,是每个人思想品德和修养的反映,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基本理念。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知识再渊博,但如果品行不好,为人不正,将永远不会被大家所认可。
人到老年要有道德,要塑人的品行。
品味是实干出来的,而不是表演出来的。做人有品位,不在声高气粗,而在细微行动;不在抛头露面,而在埋头做事;不在自我表扬,而在群众口碑。做人讲品德,做事讲德性,是做人不可缺少的素质。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理解与践行。
作为普通人,要忠于家庭,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家庭所赐,家庭是每一个人的最终归宿,没有了家庭就没有了奋斗的根据地,更没有奋斗的动力,因而不能以个人自利而损坏家庭关系,损坏家庭利益。家是国的细胞。中国自古以来,家国同构。对国忠,就是对家忠,反过来,对家的忠诚也能体现对党对国家的忠诚。
人生活的不是真空,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那样的人,聚在一起,便形成了多彩的世界。人是需要修身,修身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厚道的人才能得到众多的真心朋友。做人要诚实,不刻薄不夸张,不骗人,表里如一,
人给我自尊,我还他高尚;人给我快乐,我还他幸福;人给我宽容,我还他真诚;人给我抚慰,我还他热情;人给我希望,我还他感激;人给我亲切,我还他尊敬。这些即是人们嘴上常说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道理谁都懂,只是忽略了这句话里的交换含义。所以有了好的真情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
人到老年要有道德,要施人的美德。
厚德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他人,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有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人,做人事事讲品德,做事处处讲道德,宽容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客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
“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其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青天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字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尊敬的资格,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第二要严谨。严谨是对生活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是遵守客观规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修身的更高要求。要把“严谨”二字时刻悬于脑际,慎言、慎行、慎独、慎思;第三要忠诚。“忠诚”是对一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否合格的一个检验标准,是惠及他人的一种大德。
其实,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人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获得尊重。有句古训叫做“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冰释前嫌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和睦、换来友谊,而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由其肆意妄为,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