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生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有懂得随和一点

标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有懂得随和一点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什么是随和?词典释义随和为和顺,不固执己见。其实,随和的真正含义远没有那么简单。随和不只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智慧。
随和其要旨是: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地、习惯性地强化和谐状态,化解非和谐因素。一个健康的正常人,无论其初始性格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逐渐趋于随和。就整个人类而言,情形也大抵如此。
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执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没有原则。
一个人如果随和一点,他就会“日三省吾身”。常检视自己的行为,哪有不进步的道理?随和一些,更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帮助,为自己的成长腾飞插上“隐形的翅膀”。
做到随和的人,必定是高瞻远瞩的人,宽宏大度的人,豁达潇洒的人。而胸怀狭窄的人,做不到这点。“难得糊涂”就妙在其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有随和的人,才能发现周围的真善美,才可以真正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快乐。在随和中,我们可以拥有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无以伦比的智慧。
随和心态的人,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谦虚的人,他始终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随和的人,是宽宏大量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他能够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对方;随和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
总而言之,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
人生心态要随和,做人应该谦虚谨慎。
谦虚,自古以来就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标准之一。人生如果心怀一颗谦虚之心,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欣赏,但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在这颗谦虚之心的帮助下不断成长,进步,自我完善,令你获益匪浅。由此可见,谦虚谨慎,待人随和,是做人应有的亲和力。而自我感觉良好、忘乎所以是脱离人际的不良行为。
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善于克己自律,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能够委屈自身,成全他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也是君子之道。谦虚谨慎的行为,体现了克己利人的精神,如果人人都懂得谦虚谨慎,做到谦虚谨慎,无疑能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做具有谦虚谨慎的人,往往做人做事从不张扬,既要开阔视野,博大胸怀,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又有常怀一颗平常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像古人说的那样:“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人在征途上就能时刻前进。而有着骄傲、傲气或傲慢之类情绪的人,往往会满足于现在拥有的,不去探索,很难有进步。低调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为人沉敛,胸襟开阔,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生心态要随和,待人应该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不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而是人际之间为了实现善价值的相互促进和帮助。一个人的随和需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往往随和的人,断然不会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要善于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与人为善源于高尚的道德,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里一片广阔的视野。有了与人为善这一宝贵情操,行动就有了指南,人生杠杆就有了支点。“善言良语三冬暖,恶言冷语六月寒。”善言是善心的流露,善良的人必然以善言待人。应该讲随和的人,人性中有善也有恶,善良的人将人性恶的部分压缩到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程度。
所以,与人为善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能洞察并抑制恶的能力。道家的始祖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现在是市场经济,红尘滚滚,有人便认为与人为善的精神原则已经陈旧得失去了光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社会需要善良,人民需要善良,自己也需要善良。我们要牢记老祖宗“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的叮嘱,并深思之,体会之,践行之,使善良成为一种永恒的心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境界。
人生心态要随和,为人应该和谐相处。
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随和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种现象:人与人之间成为朋友的,也有因为相处不好而成为仇人的。在生活中,一个善于随和的人,总是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的人,总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的。同事、朋友相处,不能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应当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约束过于个性化的言行举止,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和秩序。
这样可以减少摩擦,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每个人都我行我素的话,必然搞得一团糟。要想获得别人的帮助,你就要带着真诚和热情去帮助别人。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谁都会难到暂时的困难,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如果你帮助了别人,自然地别人也会反过来帮助你。而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施助的乐趣,给予的同时得到了快乐。而互帮互助会使你和人们之间平添几分友爱与和谐。
人生心态要随和,塑人应该包容谦让。
包容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随和的人高尚品格与修养的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诸多重要元素中所不可或缺的,是减少纠纷、营造和谐稳定环境的一剂良方。古人把责己严、待人宽作为相互交往和为人处事的准则,告诫我们要心存好意,学会宽容,把握宽容,运用宽容。天下之大,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可能每个人都让你如意,使你事事顺心,关键是正确对待,学会宽容。
如果你不能原谅对方,使自己生活在愤怒及痛苦里,并时刻挖空心思报复对方,发泄心中的愤恨,在惩罚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你也是受害者。别人犯了错,如果你宽恕了他,他一定会心存感激,对你肃然起敬。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做傻气、吃亏,但在胸襟坦荡的人眼里,对人包容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在包容别人的同时,也化解了自己与他人的恩怨。
事实上,一切能忍耐会忍耐善忍耐的人的头脑都是非常精明的,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的客观存在,各人有各人的思考方式,若是大家都能互相学习,彼此宽容与谅解,就能融入和气氛围。无论彼此有何不同,都各有长处与缺点,如果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赞美别人的长处;努力改正自身的缺点,而含蓄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即可共同提高水平。
人生心态要随和,处人应该宽宏大量。
随和的人反映出难能可贵的修养,是很多人不具备的品质,因为它包容、它坦荡、它深沉,它的实质是满怀对他人的和情善意。随和的人,善于发现周围其他人的真善美,善于发现周围朋友的优点,善于享受生活赐予我们的快乐,随和的人,心胸宽广,视野宽阔,智慧无比。
随和的人,必定是高瞻远瞩的人,宽宏大度的人,豁达潇洒的人。因此,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
随和处事的人们,做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一定不是自己的利益。随和的人性情一般很温和,会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轻重,尽可能的不去伤害到他人。随和性情的人们,由于能及时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换位思考,而大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随和的人懂得,说什么话的语言技巧,能做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又能让所有与之交往的人们心里面感到舒服和一种被人尊重的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会随时随地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会随时检查自己的为人处事方法有没有偏离人际轨道和航标。
在当今社会,随和体现的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需要学习与沉淀,随和的人往往以整体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便您积极能干,即便您有漂亮的外表,即便您比别人聪明,都要学会把握整体利益的出发为基准点,学会随和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倘若以自己的气势要压过别人,凡事都争个上风,斤斤计较自己的名誉、地位,什么都要比人家好,结果往往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