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那时候,农村的文艺宣传队(散文)

标签:
那时候农村的文艺宣传队节目通俗易懂群众对此喜闻乐见场面堪比春晚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上世纪40年代,为了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宣传队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在行军、营地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进行文艺宣传。这种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以后的岁月里得以传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农村组织青年在新春向烈军属拜年,组成夜呼队进行宣讲。为配合形势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当地的文化氛围,文艺宣传队作为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应运而生,在相当一段时期称为农村俱乐部。
那时候,农村的文化资源相对贫乏,条件比较艰苦,群众的业余生活枯燥单调,除了区电影放映队巡回到各乡村放映露天电影外,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来消磨时光了。为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各村吸纳有文化特长的能人,挑选那些会吹拉弹唱的村民加入到宣传队。依靠文艺骨干的力量,以点带面,感染发动更多的青年村民参加文艺宣传队伍。家长看到子女们参加宣传队,觉得脸上多了一分光彩,感到自豪。
在村小学操场上,拿来几只打稻桶和柴油筒、几块长门板,用几根竹竿支撑,上面盖上竹簟,就搭起了能避风遮雨的土戏台。由于晚上经常会断电,还准备两盏煤油汽灯以备临时用。宣传队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绘画布景,连演员的服装都是自己准备的,有的军装和旧棉袄还是向村里的退伍军人和老人借的。
每逢村里有演出的消息,周边的村民便早早带着凳子,扶老携幼前来占位子,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热闹。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一场好戏开幕。在那个物质精神匮乏的年代,简单的台上场景和演出节目给大家带来无限乐趣。
宣传队到新华书店购来小戏曲剧本,在县文化馆的指导、策划下,挑选一些适合地方乡土文化的节目进行排演,如热爱集体、一心为公的《小保管上任》《半篮花生》《二块六》等小戏,自编的《赌博是个害人精》《生产队里红管家》等。针对个别青年爱虚荣、思想麻痹,我们还写了独幕姚剧《换枪》,参加全区的文艺调演获得二等奖。通过大合唱、戏曲、小品、三句半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寓教于乐,凝聚民心,培育了文明乡风。由于身边人演身边事,节目通俗易懂,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搬上戏台,群众对此喜闻乐见。
每年农闲时节,除为本村群众演出外,宣传队还受邀到附近的兄弟村或外乡镇演出。到了新春佳节,各村的宣传队挑选优秀节目相互交流,串联会演,节目更加丰富,往往是日场演了演夜场,连续演上好多天。台上的演员演得认真,台下的观众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再加上锣鼓喧天,那热闹的场面堪比春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激情燃烧的特殊年代,大江南北,全国的工矿、农村、部队、学校都纷纷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在农村的田头晒场,或在兴修水利、围涂造田的工地,红旗招展,歌声嘹亮。演出节目形式多样,如说唱《农业学大寨》《移风易俗树新风》《学好“老三篇”》和表演唱《不忘阶级苦》《老两口学毛选》《逛新城》等,这些小节目使群众深受教育,还送来欢声笑语,成了那个年代的最强音。
《红灯记》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沙家浜》的郭建光、阿庆嫂等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主要唱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是《红灯记》中李铁梅那段《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动人肺腑的唱腔,其激昂的旋律和生动的表演,不仅激励了一代人,至今回味无穷。宣传队也从简单的选段清唱,到演出经典选场。在那一年,我们排演了《智取威虎山》的选场,在县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县的文艺汇演。
如今的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文化生活精彩纷呈。时光虽逝,过往的人和事依然清晰,当年文艺宣传队活跃的场景,成了我们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