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到老年,要有“五个悟”

标签:
人到老年要有所“五个悟”要包容谦让要与人为善要重在容言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有句谚语说:“时常开口笑,寿比南山高”。情绪乐观,地阔天宽;情绪悲观,乌云满天。在日常生活中,对同样的事物,同样的遭遇,在悲观者眼里是云遮雾罩,天昏地暗,在乐观者看来却是风和日丽,别有洞天;在悲观者看来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在乐观者看来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道是,“自许心情犹壮暮,人间最重是晚晴”。欲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个脱俗的思想境界和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则又取决于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老有所悟。也就是说,人到晚年对于人生直面的最易引发老年人产生失落、忧虑、沮丧甚至恐惧感的生死、苦乐、得失等差强人意的生活现实乃至难以割舍的儿孙情结,是该到了看破玄机大彻大悟的时候了。
在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的悲欢离合,才彻悟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如何做到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心态平和最关键,“开”字尤为重要。因此,放下那些年轻时的争强好胜,远离那些可能引起是非的潜在因素,保持一个好的平和的心态,才能提高生活的质量,无忧无虑的度过晚年。
宋人方岳诗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但若能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悟透人生种种不如意之事,则仍可保持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心态。由此笔者不禁想起已故钱钟书先生晚年的一首自勉诗:“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暮年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燃”。这正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当益壮精神的生动写照。古往今来还有不少智者贤达对于人生的种种坎坷不幸的大彻大悟,是十分值得我们老年人记取的。
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人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是能摆脱别人的误导,跳出世俗布下的圈套。要学会反问自己,不被别人的所谓好心左右自己固有的原则,不随别人的言辞而摇摆不定。
一悟人到老年,要礼貌待人。
嫉恨别人,等于输给了别人,受报应的是自己的生命和安康。人际交往中,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交朋友和适应社会,甚至会对自己的心灵蒙上阴影,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体现。处变不惊,遇险不怒。是我们表现自己良好心态的机会。情绪应该时时受到理智的支配。虽然我们明明知道发怒对事情于事无补,但还是容易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大怒,给别人造成一种不好的感觉。
要知道,发怒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言谈举止始终保持常态,也会将自己内心的仇恨一并消除。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误解、有矛盾,这时,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对方着想,你就会选择宽容、选择忍让,如此一来,你的委曲求全也是能感化对方,所谓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悟人到老年,要重在容言。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无欲则刚”。宽厚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与气度,表现了人的个人修养。只有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会在心中留出一片天地给别人。一个人的胸襟如果足够开阔,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做人原则,一定是很有特别的。做人,就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一非心胸宽阔,善于宽厚待人,容忍别人缺点的人,才能收服人心,成就人格魅力。这也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处世准则。
乐纳“逆耳忠言”。“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倘若领导者自命不凡、鸡肠小肚、刚愎自用,听势必造成“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的沉闷环境。
人生是短暂的,所以,生活中不要因一些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于怀,为这些小事而浪费你的时间、消耗你的精力,甚至是生命是不值得的。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无愧于自己美好的生命。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心平气和的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好生气的人身体免疫力低,容易生病,只有不爱和别人的错误计较的人,才能拥有幸福、愉快、健康的生活。
宽厚善良是一种胸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包含三个内容:第一要有宽容之德。有人说,世界上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很有哲理。其实,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获得尊重。
有句古训叫做“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冰释前嫌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和睦、换来友谊,而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由其肆意妄为,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又坚定。
要有厚道之品。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它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厚道不是懦弱,也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厚道的人心底无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心灵清澈而见底。
要有善良之心。我们所处的社会好比一个大的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人为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素昧平生之人有难,拔刀相助,是谓小善;国家危难之际,赴汤蹈火,舍生取义,是谓大善。但是不管是小善还是大善,只要永远有一颗善心,便足以让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四悟人到老年,要忍辱求全。
遇事不能总从个人利益出发,要多从他人立场考虑。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韧性。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
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人的前提下,适宜的帮助别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的困扰,关键在于宽容他人。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
如果你对此事耿耿于怀,心胸狭窄,你就会感到身心疲惫与人发生争执、冲突时,只要占到了了理,就应主动给人台阶下,给别人留点面子。
大千世界,日月轮回,时事境迁,人心思变,所以,于己要多责,责自己无知无识;对他人,要多欣赏,赏他人有高有低。人生有了这种容忍的气度,才能安然走过四季,才能闲庭信步笑看花落花开
五悟人到老年,要包容谦让。
对身边的事,切不可用“原则”的尺子去量,现在已明白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人生在世,不顺心的事谁都有十之八九,我们不能在琐事的困扰中作茧自缚,更不能在无尽痛苦中渡过余生。要学会包容自己,包容他人,还要包容社会。要心境豁达开朗,开心快乐地去生活!
包容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化为虚有,它可以使一个身处逆境的人,燃起胜利的自信心。在遭到别人伤害,心里憎恨别人时,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假如你自己处于这种情况,会如何应付?
当你熟悉的人伤害了你时,想想他往日在生活中对你的帮助和关怀以及他对你的一切好处,这样,心中的火气,怨气就会大减,就能以包容的态度谅解别人的过错或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化解矛盾,和好如初。
这样,包容的是别人,受益的却是自己,你就能始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心情舒畅地生活。学会包容别人,就是包容自己,同样也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所以,包容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主要的,那么,就让我们去包容别人吧!
综上所述,要树立像古今智者贤达那样超然物外的生死观、比下知足的苦乐观、以无为有的得失观,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显然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每天有一点小小的开悟还是可能的。作为一个年近耄耋的老人,我经常在努力感悟一些如何才能老有所乐的道理。我觉得,人生只有老有所悟才能老有所乐,而老有所乐的源泉就是不断用心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