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文化

标签: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元宵节历史悠久上元节吃元宵回乡祭祖思旧感恩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每年元宵节,我总是要依旧俗回乡祭祖。每年,我争取在傍晚前赶到老家,为已故的父母、爷爷奶奶及祖先们扫墓。于是我早早忙完手中的活,约了家人一起驱车前往老家。
故乡渐近,天慢慢地昏暗下来,雨一路若有若无地跟随到此。一路上雨点轻轻拍打着车窗,一阵阵寒风在车窗外匆匆而过。此时,时令虽已过了立春与雨水,但在乡村郊外还是十分清寒。到达墓园,我打起雨伞下了车,弯下腰卷起了裤脚,侧着身子避开了墓地里齐腰高的枯萎野草,一步步走进荒凉的墓地。只见各家坟前都已留下了一堆堆焚化的纸钱灰,到处弥漫着焦糊的味道。看来人们都已早早地完成了祭奠仪式后回家共享天伦去了。此时,离天黑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但在墓地里再也找不到祭奠的人们。
元宵节上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那天是团圆的日子,在世的人要欢聚,离开人世的注定也要得到怀念,怀念先人,借节祭祖,的确能让人思旧感恩。尽管现在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了,但是每年元宵节那天上坟祭祖的传统不但没有丢,相反在那天,去上坟的人越来越多。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要到那天祭祖,只是跟着大人去好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过了正月十五,有很多人都要外出了,到祖坟上祭奠一下,也好了却牵挂。
记忆中,每逢元宵节扫墓,父母都是乘着暮色,手里提着装有馒头、糕点及水果等供品的竹篮,拎着一些银箔折成的银锭、黄纸剪成的铜钱以及用于探路照明但灯光暗淡的风灯,领着我和弟姐妹们来到墓地,在坟前摆上供品,在先辈们面前默默地祈祷一番,然后焚化些纸钱,以此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父母都已相继离开了人间,也都成了被祭奠的人,我不由得在坟前定定地站了好一阵。
原先,老家的元宵节,还保留着“早清明、晚月半”的祭扫传统和“烧灯草、照田财”等习俗,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习俗已渐渐地被人们淡忘。还有许多留在童年记忆里的“放天灯”“舞狮子”“过三桥”“跑发财”等习俗和“闹花灯”“猜灯谜”等传统节庆游戏也随着时光的推移在慢慢地消失。
祭扫结束后,放眼四周,只见洒落在乡间田野里的一户户农家房舍也都亮起了灯,远处不断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及大人与孩子们的嬉闹声,元宵之夜即将来临。于是我们赶紧收拾完后上了车,带着对儿时欢乐的眷恋,以及如今习俗渐失的遗憾,离开了常使我魂牵梦绕的老家,回到了喧嚣的城市。
在合家团圆的时候,怎能不想起当年父母风里来雨里去为全家操劳的情形呢。怀念先人,也是为了更好激励自己,也是更好地叮嘱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渐渐淡远,但许多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的精神文化产品却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每年播出的元宵晚会,让人们享受精彩的视觉盛宴;全城遍布的影城、咖啡厅、KTV等娱乐场所也在各显神通地推出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各种文艺表演团队,不论是专业的,还是民间的,表演的节目都精彩纷呈……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时代发展与社会潮流总在刷新着历史风貌,与时俱进的文化产品也在不断更新着面貌并滋养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怀念先人,借节祭祖,的确能让人思旧感恩。尽管现在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了,但是每年元宵节那天上坟祭祖的传统不但没有丢,相反在那天,去上坟的人越来越多。怀念先人,也是为了更好激励自己,也是更好地叮嘱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
尽管岁月流逝,时光消磨,但童年的往事、元宵的清新如故,习俗依然犹在眼前,种种过往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