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忆童年时期的春节(散文)

标签:
忆童年时期的春节接近过年的时除夕夜能吃到美味的大餐穿上新衣服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人到老年,总喜欢忆及过去。特别是看到今天孩子孩们那张张烂漫的笑脸,总会想到虽然已是冬天,冬雨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雨,有着独特的气质和意韵。冬雨不像春雨,春雨是那样温曦,给人希望和憧憬,催生着万物健硕地成长,即使“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是那样的引人思索、意味深长。
时光过得飞快,童年仿佛是梦,我懵懂的却没有珍惜的把它过完,可是挥不去那一段童年最美妙的影子。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70个春夏秋冬,但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因为在人的一生童年、童心是纯真而又不曾夹杂任何的瑕疵的。
岁月的脚步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曾经看到过不少回忆童年的文章,每当写到儿时的那些陈年旧事,夏日的乐趣是少不得要叙述一番的,水里的扑腾,林中的嬉戏,知了的吟唱,瓜果的甘甜,那年那月的美好记忆,演化成诗情画意般的文字,让人隐隐地产生重回那个时代的念想。
然而,这毕竟是文人的矫情,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乐趣固然有,但体会更多的却是生活的苦涩与趣味的索然。
不知不觉中,2024年的春节年,是对儿时快乐的回忆。贴春联,架烝火,吃饺子,放烟花,不做作业,尽情玩耍……不到一个月就要过年了,竟然有种麻木的感觉,怎么时间过得这么快?又要过年了?听到超市广播里的新年促销广告,街头上多了许多漂泊异乡的游子拉着行李箱急于回家的身影,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的新年……
在那生活条件差,吃穿都不能满足的年代里,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春节了,因为过年才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过年就这么简单。
记得小时候大约十一、二岁左右吧,年三十晚饭饺子吃的多,面汤喝的也多,玩的也累了。……可正在尽兴玩耍的时候,突然尿急。可是路边人多,男女都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关键是都还跟着我看着我,从东到西,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厕所,找到的厕所里面还有人。就在不知所措急得满头大汗要尿裤子的时候,终于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一个堆垃圾的场地。急急忙忙跑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身后的男男女女,手忙脚乱的解开裤带,……此处省略几个字,准备酣畅淋漓。忽然,一声如雷的炮仗声响,把我从梦中惊醒。
小时候的新年,天寒地冻挡不住我们要过年的热情。早在年前的半个月家里就忙开了,辛苦了一年的父母终于有时间忙着过年:首先是要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俗称“掸尘”,然后我们忙着擦洗门窗,父母亲忙着打扫楼上楼下。那时候的天气很冷,我们就用井水擦洗,井水冬暖夏凉,我们就这么卖力地擦呀洗呀,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窗户变得亮晶晶,家里变得干干净净。
越接近过年的时候,勤劳的妈妈也就变得更加忙碌,她去菜场买来鸡鸭,鸡买来的时候,散放养在园子里,闲的时候给它们一点点米饭吃。最让我们孩子渴望的,就是做“冻米糖”,那是最为期待和盼望的,一般都是在过年前动手做的。那时候有着温暖的土灶,烧火做饭用的是暖暖的稻草和柴禾。
日落黄昏,家家户户的烟囱会飘出袅袅炊烟,是永远不会忘怀的最温暖的回忆。记得小时候,为了成功把火点燃,我可费了不少的力气和脑筋,在烧火的同时还要拉风箱,风箱里面的火及时把柴火点旺,有时候柴火太湿,烧着烧着火就灭了,把我急得出了一身汗,生怕烧不熟饭,挨大人的责骂。后来有了“鼓风机”,就是一个小机器,只要一拉开关,它就能吹出劲风,那样就不必再使劲拉风箱了。那时候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做“冻米糖”,场面相当的温馨和感人。
我们等到锅里的糖变得很软很甜,就可以出锅了。妈妈早就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因为是平铺上面切的,我就到隔壁奶奶家借上一副模具,我们把糖放在模具上,等到冷却后,就用刀细细地切成块状,那个香甜啊,再加上自己手工加工而成,味道到现在令人难以忘怀,等到正月来客的时候,把它拿出来招待客人。
黎明时分,点燃烝火后,大人们在院子里烧香磕头拜佛迎接灶王爷。我们则往燃烧的火堆里扔几个洗净的红薯,耐心等待有几枝细细的柏枝桑枝和修铁路上用烂的筐装着的高梁杆玉米棒或旧木头等堆积的烝火燃烧完毕,把早已烤熟的红薯用棍子小心翼翼的挑出来。烫手的红薯在左手和右手间来回倒腾,嘴里还不能闲着,寒冷的冬季,所有的东西都冷的快,这些食物一冷就不好吃了,吃的就是那个热乎劲。现在都想不明白,烝火里烧出来的红薯为什么比现在街上专业的烤红薯要好吃许多倍。
小时候过年的回忆很多,除夕夜能吃到一顿美味的大餐,吃好年夜饭,令人期待和兴奋的“压岁钱”也要发了。父亲也一改往常严厉的模样,笑着从怀里掏出两包用红纸包成的“压岁钱”,那时候我们两妹妹是最为高兴的时候,晚上高兴得睡不着,盘算着用要钱去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就可以高高兴兴过个新年了。等到临睡前,妈妈会在我们枕边放上新衣服,叮嘱着第二天大年初一的早上要穿上新衣服,有时候衣服是我不喜欢的,当时也没有办法啊,只能不情愿穿上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
年,是对儿时快乐的回忆。贴春联,架烝火,吃饺子,放烟花,不做作业,尽情玩耍……
过年的早饭大部分是油馍。那时把油馍叫翻鏖。有句谚语:家有万贯,不敢吃翻鏖蘸蒜,意思是要浪费好多的油和白面。翻鏖只敢在过年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翻鏖就是奢侈食物。过去的条件普遍不好,翻鏖翻鏖,油馍在鏖里翻来覆去,就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生活就会比上一年翻好几番的好起来。
现在觉得年味不如以前了,关键是生活条件好了,渴望过年的心情也没有过去那么迫切了,尤其是小孩子,以前过年盼着有新衣穿,有好东西吃;现在呢,天天像过年,所以过年的味道也逐渐淡下去了。 童年的春节是美好的,是终生难以忘怀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光阴似箭,但那些温馨的记忆至今还珍藏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