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难忘腊月里的童趣(散文)

(2025-01-21 08:44:42)
标签:

难忘腊月里的童趣

小的时候

每每进入腊月

张罗做馒头

倍感温馨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难忘腊月里的童趣(散文)
    时光过得飞快,童年仿佛是梦,我懵懂的却没有珍惜的把它过完,可是挥不去那一段童年最美妙的影子。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70个春夏秋冬,但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因为在人的一生童年、童心是纯真而又不曾夹杂任何的瑕疵的。
   人到老年,总喜欢忆及过去。特别是看到今天孩子孩们那张张烂漫的笑脸,总会想到虽然已是冬天,冬雨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雨,有着独特的气质和意韵。冬雨不像春雨,春雨是那样温曦,给人希望和憧憬,催生着万物健硕地成长,即使“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是那样的引人思索、意味深长。

岁月的脚步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曾经看到过不少回忆童年的文章,每当写到儿时的那些陈年旧事,夏日的乐趣是少不得要叙述一番的,水里的扑腾,林中的嬉戏,知了的吟唱,瓜果的甘甜,那年那月的美好记忆,演化成诗情画意般的文字,让人隐隐地产生重回那个时代的念想。

然而,这毕竟是文人的矫情,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乐趣固然有,但体会更多的却是生活的苦涩与趣味的索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气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情的,却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春节。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底。”这是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一篇有关春节文章中的段落。

冬尽春来,新旧交替的时节,人们又将迎来一年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已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春节,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传统大节,俗称大年,人们将农历岁末年初的过渡时节称为过年,并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温情和热闹。

这样盛大的节日当然是有前奏和序幕的,而在乡村,我以为准备春节的高潮似乎便是做馒头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每进入腊月,生产队分完粮食,农家便开始张罗做馒头的事了。

那年头,蒸馒头的蒸笼该属集体或农家的大件器物,利用率不高。因而村里也就几副蒸笼,它们承载全村所有人家加工馒头的重任。人们进入腊月不久,就会把闲置一年的正方形木质蒸笼及附件投放到村里名为圆沟的池塘里,叫湿水。湿水目的是洗却尘埃舒展收缩的身躯。十几二十几扇蒸笼一扇连着一扇、一扇挨着一扇漂浮在冬天的水面上,或成串似拖船或密聚如连营,颇有浩荡之势。

老家人把蒸馒头说成做馒头。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其内涵的广度和性质的深度。在我的记忆里,腊月里做馒头,绝对是庄户人家一件盛大的事。

做多做少每个家庭各不相同,即使平时很节俭的人家,春节也会心安理得的奢侈一把。一般的,人们留足日常所需,余下的小麦会全部用来做馒头。在当时,馒头做得多少基本能反映一个家庭的贫富状况。这些馒头除了春节享用之外,更多的则是留作应对下一个收获之前那个青黄不接感觉还有些漫长的春季连夏季的时光。

【原创】难忘腊月里的童趣(散文)

腊月十五前后,村里那个破旧而积满尘埃的加工厂总是一改往常的冷清,变得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一派繁忙。装着小麦的各式口袋、箩筐一个紧挨一个,弯弯的向着大门口次第延伸排列,物序就是次序,人可以相对解放,这是乡村的秩序。加工小麦,即把小麦打成面粉同样是家庭一年之中的大工程。记忆中,爷爷、父亲和我祖孙三代总是在晚饭之后,车推肩挑,向加工厂出发。晚上嘛,农村人有时间,加工粮食的人也相对较少。可怜那些机器,每到此时总是“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轰鸣不歇,连续的运转有时连铁质筛子也不堪承受,连接在机器出口接纳面粉的长布袋总是被吹鼓肿胀得像个巨型胶囊,一副永不泄气、奉陪到底的气概。

尽管如此,总感觉等待的时间还是漫长,小麦每前移一步,仿佛一个时代在进步。加工结束回家时,多已二更时分,玉轮高悬,银霜满地,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强化了村庄的宁静。

几乎同时,奶奶会把收藏完好的,上一年做馒头留下的酵头用刀切碎放入盆中,用水浸泡。此后,每隔一段时间便添加面粉和水搅和,直到酵水足够拌和所有要做馒头的面粉。这酵头富含天然酵母,做出的馒头有一种发酵粉发酵所没有的特别味道,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老酵了。

和面的过程被叫做揿酵。通常在竹制的盘篮或釉陶大缸里完成,只有这样容器的空间才足以让揿酵者一展身手,淋漓发挥。一个“揿”生动而又形象的表明这道工序所体现的体能和技术含义。和面者不仅要懂得酵水和面粉的比例,还要有足够的体力,这样,拌和时才能迅捷准确,并及时投放容器,保持发酵所需的温度。

完成这个工序的人家往往有所禁忌,最怕不速之客破门闯入,所以一般和好酵的人家,门总是虚掩着,以提醒冒失的人。今天想来,这并非迷信,而是保证发酵小环境室温稳定的现实需要。

除了闭门,当时能保证温度的另一措施,就是在盛放拌和面粉的缸上覆盖棉衣被,缸周围铺放稻草。当然,保温也不是越暖越好,有经验的主人,总会适时观察,面酵启发后,如果不做适当温度控制,可能会涨过头,便痴了。由于还牵涉到蒸笼使用的先后顺序,所以控制发酵进程这道工序还是一项系统工程,慢不得,快不得。这一夜注定是当家人的难眠之夜。

每户总会准备充足耐烧的木柴或计划煤炭,调拌好大头菜丝、青菜、豆沙、萝卜丝等包馅。品种很丰富,共性是缺少油水。

从容器里扯出酵面俗称起酵。上好的酵面富有韧性和弹性,有很好的牵扯力,扯开的时候有种藕断丝连的感觉,上面多有小孔。

起酵、摘坯、按压、填馅、封口、装笼,好手艺总是一气呵成。随着风箱往返频率的提高,灶膛炉火熊熊,锅内热浪翻滚,屋内雾气缭绕。这时,装锅的火候成熟了。把握火候是绝对重要的技术,气温和压力达不到标准,笼内的馒头不能迅速定型,反而会在重力作用下,因塌陷而呈扁平,馒头没有馒头的理想外形外表,没看相,是大失败。

计时、抽检、手触,如此反复者三,渐入佳境,定型。

当第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抽出来时,满笼馒头个个白白胖胖酵香诱人,食欲大开的我便迫不及待地抓起馒头,一边吹着热气一边吃起来,筋道有咬嚼,唇齿生香。毕竟,当年农家,做馒头还是一年才有一次的盛事,馒头绝对算得上美食。接下来,挑拣些有看相的分送左邻右舍,这既是一种告知,更是交流和分享。吃也吃了,送也送了,孩童力所能及的工作也该上岗了:给凉匾洒水以防粘连,把倾覆时颠倒的馒头翻正,在不同包馅的馒头的顶上点个数不同的红点以便直观区分。

点红点的材料是由少许红粉加水搅和而成,红粉的来源大多数是来自走乡串户的货郎,货郎肩挑货担,货担下方是箩筐,箩筐上方置放不深的方形木箱,内又被分隔成若干小格,透过带玻璃的盖子,小格内针头线脑、针箍钮扣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各种小商品井然有序,一目了然。货郎敲击小铜锣广而告知他们的存在,听到锣响,赶紧找来废铜烂铁、破塑料纸、牙膏皮,都可以换取你的所需,买卖一般以物易物,箩筐就是盛放废旧品的。点馒头的红粉装在小瓶里,货郎用耳勺一样的器具挑几勺,小纸片一包递过来,很肯定的说,够了。

点红点的工具更为简单,大多就地取材,一根筷子、一段小树枝即可。与一般人家的两个点的点两次、三个点点三次不同,父亲会把小树枝的一端劈成两开或三分,这样点两个点或三个点都能一次到位,效率瞬间提高两到三倍,且图案整齐划一。凡事动脑子就有技巧。

农家做馒头的最后步骤往往是拉黄猫糕,黄猫糕是一种长度略短于蒸笼内径,外型一样粗细,很像俗名黄猫学名黄鼠狼的实心面点。当年粮食比较紧张,精面做的馍头差不多只能应对正月里重要日子自用和招待亲友。换言之,精品的量是有限的。但开春和夏收之间,夜短昼长,时间漫漫,农事劳动工时长强度大,饥饿感会时刻伴生,这就需要肚子里有硬货。鱼、肉自然属非分之想,不多但可行的办法就是以降低品质增加数量的方式弥补。

潜力当然还在小麦上挖掘,头麸二麸面自是用来做馒头,再次磨出来的面粉颜色会越来越接近小麦的咖啡色肤色,这是做黄猫糕别无选择的原材料。所以农家的黄猫糕精面的总不是太多,咖啡色的是绝对主力。切片晾干,储藏备用。通常的吃法有烫粥、水蒸、直接干吃。高中时,我住校,寒假后同学们多有带它到学校,晚自习后,开水冲泡,如果佐以白糖,绝对是上好夜宵。当年的宿舍里,干硬的馒头片入碗时与搪瓷碗、钢勺碰撞的脆响声仿如在耳,倍感温馨。

今天生活好了,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上升到营养健康的层面,腊月的乡村也还有做馒头的习俗,但早已是仪式大于内容,但其规格规模已远非从前可比,这反而证明生活大幅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