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难忘的儿时记忆(散文)

(2024-11-13 08:10:19)
标签:

难忘的儿时记忆

男孩大多是

比较顽劣的

争抢着吃

东西街伙伴其乐融融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难忘的儿时记忆(散文)
    童年,是我们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决不让它白白流失,童年是快乐的,是美好的。

时光过得飞快,童年仿佛是梦,我懵懂的却没有珍惜的把它过完,可是挥不去那一段童年最美妙的影子。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73个春夏秋冬,但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因为在人的一生童年、童心是纯真而又不曾夹杂任何的瑕疵的。

 岁月的脚步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曾经看到过不少回忆童年的文章,每当写到儿时的那些陈年旧事,夏日的乐趣是少不得要叙述一番的,水里的扑腾,林中的嬉戏,知了的吟唱,瓜果的甘甜,那年那月的美好记忆,演化成诗情画意般的文字,让人隐隐地产生重回那个时代的念想。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每个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儿时回忆。而带给我的回忆又离不开父母生养我的“老宅”。回忆家乡的老宅,回顾家乡的历史,联系个人成长经历,老宅照片里映射着勤劳致富的罗家,伟大的父母养育出汝等杰出的兄妹啊。

我曾经听父亲说过:父辈都是靠贩卖芦苇谋生的,天天起早摸黑,走南闯北,奔波在乡村小道上,过着穷困的生活。在四十年代中期,他只身闯到上海谋生,帮助洪昌顺南北货老板打工,吃尽了千辛万苦,受尽百般折磨,为了生存千辛万苦,并相继把其他三个弟弟带到上海(个弟弟他们都健在),现享受养老金的退休生活。

冬天的晚上外间屋里太冷,晚饭都在西屋里吃,我负责盛碗。一家人就着咸菜或者中午的剩菜吃饼子喝黏粥。黏粥要趁热喝才舒服,又怕被热粥烫了嘴,便端好碗,嘴溜着碗沿,一边转碗,一边小心地把碗边上凉一些的粥吸进嘴里。一时间,“吱吱”的喝粥声此起彼伏,好一曲喝粥交响曲啊!粥喝完了,锅底留下的嘎渣儿焦而不糊,比黏粥更香,我们哥妹总是抢着铲来吃。

晚饭后,大人们总要在黑灯影里闲聊到很晚。我就坐着在旁边听他们有一句没一句说那些乡间轶事,有时有些惊恐,有时有些神往。要不我就数天上的星星。星星密密麻麻的,还乱动,怎么也数不清。

太晚了,母亲总是催我到屋里睡觉,我不愿意动,等着母亲再次催促时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回屋。有时候母亲忘记了叫我,我便睡在稿荐上,睡梦中听一院虫莹细语,枕一夜甘露清风。第二天早晨醒来时,身上搭着母亲给盖上的夹被,浑身潮潮的。

每天放了学或星期天常有同学来我家里做作业、打纸牌、看连环画,也有人拿着水桶到井里打水,有的男同学拿着鱼竿到宅院后面的沟里钓鱼,女同学大多喜欢在后院的葡萄架底下采摘葡萄。每每这时,母亲总会拿出家里仅有的炒蚕豆、炒花生、煮红薯等土产来招待他们,伙伴们也都毫不拘束地争抢着吃。这种东西街伙伴其乐融融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他们的笑声叫声仿佛还回荡在场院里。

最令人激动的游戏要数捉迷藏了,我们七八个孩子一起玩,我总是最后一个被找到。因为我太过熟悉园子里的一切,一草一木我都万分熟悉,我知道哪里最安全,自然不容易被找到。大概每个人的童年都少不了荡秋千。大人们在桃树上挂起了绳素,绑上木板,做成简易的秋千。

在结满桃子的时节,我和同我一般年纪的孩子们荡秋千,享受着起飞的感觉。偶尔,桃子摇落下来,于是,秋千也不荡了,转而去吃香甜可口的桃子。那时候,听的最多的声音便是欢笑声。

  小时候在旧时农村,元宵节当夜,户户门口皆点灯笼,也有门口挂走马灯。然后用米粉做成牛、羊、猪、鸡等六畜模样的动物,插上棒香,点燃蜡烛在放在畜棚处,预祝六畜兴旺。还有用柴火烧田角,称作“炭田角”,祈求来年丰收。群众活动多种多样,妇女们“扛三姑娘”、“走三桥”,青年敲打“十番锣鼓”、玩“花炮”,这称作“闹元宵”。

记忆中小时候的元宵节制作灯笼,灯笼象征人丁兴旺,团圆喜庆。正月点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灯笼的民俗活动。记得小时候,年三十守岁刚刚结束,过了初五,母亲就张罗着要为我们兄妹们糊灯笼。灯笼的制作要经过扎,糊,写,画多道工序。要选竹节间距较长的竹篾,竹丝要剖得很细。

小时候灯笼做好后,还未到元宵节,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上蜡烛,用竹竿挑着,高高兴兴去游灯。小孩子们互相比着手中的灯,看谁的好看、漂亮,因为母亲做的灯工艺细腻,图案精致,内容丰富,总会受到邻里的称赞,我真是得意极了,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回到家,兴奋地向母亲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小时候的家乡,元宵节,除了全家一起包汤圆、煮汤圆和吃汤圆以外,农村的小孩子们白天会到自己家地里去收集柴禾。收集起来的柴禾堆积在一起,等到晚上吃完汤圆之后,大人们就会领着小孩们到地里一起点燃白天收集起来的禾堆,然后围着火堆,点燃火把,唱着童谣:虫虫蚂蚁赶下河,赶到村前河……整个村里的田地里,全是柴禾燃烧照亮的景象,孩童们放着鞭炮,燃着焰火,唱着童谣,流连在元宵夜晚的狂欢童稚之中……

小时候农村的男孩大多是比较顽劣的,嬉戏起来虎头蛇尾,因此过年时细心保留的鞭炮,到了正月十五已经放得差不多了;可是元宵毕竟要呀,于是隔壁的小妹就成了当天的主角,从早饭过后,她就被我们缠着学唱一首又一首的童谣:新年到,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敲锣鼓,放花炮,扎花灯,闹元宵……到了晚上,我们则在火把和灯笼的照引下,三五成群地高唱着白天刚刚学熟的童谣,满村庄地跑动。隔壁的小妹自然也会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那银铃般的声音在村庄上空久久回荡,她教唱时的天真在我的脑海里永远都挥之不去。

小时候除了闹花灯、看焰火那些热热闹闹的场景,元宵节还有一道甜甜蜜蜜的美食,那就是吃汤圆。祖母说,元宵夜吃汤圆,寓意阖家团圆幸福,生活甜蜜美满。一家人围在一起做汤圆,不仅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且丝毫不比除夕之夜的温馨逊色。龙腾狮吼,灯闪月明,我沉迷于元宵的妩媚;但我也知道:居家的人们,从第二天开始又要纷纷外出,走向四面八方……

小时候元宵之夜,千家万户都被团圆的喜悦所包围着。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碗里漂浮着白白嫩嫩的元宵,腾腾热气暖着每个人的心。奶奶笑呵呵地说:吃元宵的学问也有不少,四个代表四喜临门,八个代表八面玲珑,十个代表十全十美……

小时候可是寄托着人们无数的心愿呢!只见一个个雪白的汤圆漂浮在水上,彼此紧贴着,好像一粒粒大珍珠。我看得直流口水,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忍不住先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外皮很薄,刚咬开一股汤便流了出来,又糯又香,而且软而不黏,十分可口。我忍不出又贪心地咬了一大口,里面的馅也是极为鲜嫩香甜,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狼吞虎咽地吃开了,银铃般的笑声久久萦绕在我家上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在万家团聚之时,仍有很多人在工作一线忙碌。正是因为他们舍小我,顾大家,对工作热爱,对祖国忠诚,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才换来了万家的团圆!他们是最值得尊敬和敬佩的人! 

这时,窗外绚烂的烟花绽开了笑靥,映得人间溢彩流光。在万家共庆团圆之际,我为天下的人们送上真诚的祝福和诚挚的感谢,祝福他们元宵快乐,幸福安康!

 记得小时候的我。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对节日的期待,尤其我们小孩更是充满了向往和兴奋。那时,家里普遍较穷,尤其是生在农村的我们,平时更是很难吃得上一次荤菜的,何况中秋节不但能让我们美美地吃上一次大餐,而且还有美味的月饼解馋,你说能不令人兴奋、令人憧憬么?小时候妈妈常教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时不懂,上学了才知道,这是八月十五漂泊在外的人对家的挂念,对亲人的思念。妈妈还说,“上弦下弦,十五月圆。”可妈妈不知,十五的月亮十六才圆啊。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集中国妇女的各种优良品格于一身。从小就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只有吃尽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教育要艰苦朴素,当时少年时穿的衣服破了再补照穿,我穿不得衣服还留给弟弟穿。每年过年母亲总要给我们兄妹四人添置新衣服,可她如穿的衣服三、五年还在穿。一直以来,母亲就是阳光雨露滋润儿女成长,就是参天大树为儿女遮风挡雨,因为母亲的守候我们的生活才充实丰满,因为母亲的关爱我们的生活才幸福温馨。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严厉中掺着无尽的慈爱,但生活中,你们又是慈爱甚至“护短”。母亲大人,你一生养育了我们4个子女,将我们四个子女抚养成长是非常不容易和艰辛的,你们培养了两个部队营职干部的儿子,转业都到地方党政机关,送去两个女儿到上海工作花费了千辛万苦。

父亲在上海果品副食品公司当采购员,工资在当时还算是比较高的,但要养我们,还要照顾农村的爷爷奶奶,所以每个月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小时候每逢春节回家总是带来苹果与梨子,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稀少的,物带回二、三斤火腿,真是物以稀为贵。60年闹自然灾害,那时过着吃不饱挨饿的日子,他却省吃俭用带回来粮票给我们买些玉米面与小麦面,那时年代属于小康的生活水平,打心眼里佩服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当时少年时穿的衣服破了再补照穿,我穿不得衣服还留给弟弟穿。每年过年他总要给我们兄妹四人添置新衣服,可他穿的衣服三、五年还在穿。76年我在部队带兵到上海,我带我的团长郭本江一起到父亲单位,晚上他作客买了三、四个菜挤在那6平方米的房间里吃了顿算是客气的,就寝也在这间房子里,只有一张床,我与团长郭本江睡在那儿,他却到单位的值班室挨了夜,早上还买来了早点。如今这一切都记忆犹新。

曾独身闯入大上海,解放后公司当采购员,走南闯北跑遍了全国各地,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人民利益服务,年年被先进工作者。1979年提前退休与在家务农的母亲承包5亩田,天天起早摸黑,冬天顶着凛冽寒风,夏天冒着炎热酷暑,如数上缴承包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