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知足者常乐,贪心者常苦
标签:
知足者常乐贪心者常苦放下心中的欲望心平气和地生活高尚的品格 |
分类: 人生感悟类 |

人生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
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背在身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太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
贪心是人人都有的,是人的天性,是补课避免的。没有人说自己从来不谙世事,从来不和别人争名夺利,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贪心的坏处,就一定要想办法克服这种贪心,一定能成功的。我们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能从身边事做起,每做一次都将道德水平得到一次升华。绝不要是非不分。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亮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指引我们走向灿烂辉煌。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从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人的贪得无厌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有贪财的﹐贪权的﹐有贪色的﹐有贪名的﹐有贪生的﹐有贪玩的﹐还有贪图虚荣的等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贪财﹐所以《史记伯夷列传》中就有“贪夫徇财”之说﹐指的就是过分爱财。
一般来说﹐当谈到贪得无厌这四个字,人们总是流露出一种大家都熟知的鄙夷,不满甚至痛恨的神情来,人们总是从相当的贬义来认识这个贪婪一词的,所用的词也是相当糟糕的,如贪污﹑贪冒﹑贪色﹑贪杯﹑贪吃﹑贪脏枉法﹑贪得无厌等等。总之,一与贪婪这个词相联,总不是一件好事。
贪婪,实际上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占有欲望,是想通过某种手段﹑某种方法将他人的“所属”变为自己的“所属”。因为这种占有欲望完全是一种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的邪念,因此,为了实现其这种贪得无厌的欲望,他就必须使用一般人想不出来的“诱人的绝招”来﹐做出一般人想不出来的“使人上勾的绝活”来。当然﹐这些“绝招”和“绝活”大都是不道德的﹑带有阴谋性的﹐甚至是违法的﹑犯罪的。
良好的人格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它往往就表现于日常的做人﹑为人之中﹐,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能禁得住金钱的诱惑,而且是诚实﹑正直﹑真诚和有信用的。然而有些人﹐在金钱的诱惑下人格就会扭曲﹐对有钱人是一副脸﹐对没钱人又是一副脸﹐为了某种需要﹐甚至会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国格﹐去做那些不顾廉耻之事。
古人曰﹕“凡人坏品败名者﹐钱财占了八分。”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不少人之所以变得那样自私﹐那样地富有虚荣心﹐对一些人那样谄媚﹑一副奴相﹐那样地忘掉了做人﹑为人的道理﹐我想﹐也许就是金钱这个魔鬼在起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必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比较,也不必经常自叹某某处总不如人,因为没有谁可以号称完美。
得意时,没有彻夜狂欢,失落时,亦不会寻死腻活;面对别人的夸赞和外来的诱惑,能付诸一笑;面对朋友的背弃和希望的破灭;也只淡淡笑叹一声,然后让它们永远的随风而去。从容就是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和高人相比使人必然自卑;和俗人相比使人必然下流;和庸人相比使人必然骄满。因此,自己要摆正位置,不要自卑应自信,否则使得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只有放下心中的欲望,才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只有放下心中的恕气,才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只有放下心理的不平衡,心才能够自由呼吸。只有放下心中的欲望,才能心平气和得生活;只有放下心中的怒气,才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只有放下心理的不平衡,心才能够自由呼吸。
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可使人清醒,催人奋进。有句话叫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继续链接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无须怨天尤人。
在羡幕别人的同时,不妨想想,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或善良美化;或用知识充实;或用一技之长发展。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后,能够坦然地“自我接受”。
贪得无厌的人往往都是极端的自私自利者﹐恣情享乐﹑贪得无厌的人。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最可恶的人是一切行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就像地球之以自己为中心而转动﹐让其他的星体在它的周围环绕运行一样。”自私﹑利己﹐是一切贪得无厌的人的共同特徵。他们恪守的信条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生在世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自尊。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相信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就可以通过自己进一步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自尊的快乐。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个最高尚的品格。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要自尊必须先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的人永远也没有自尊的。只有通过尊重别人来体现出尊重自己,否则没把对方放在眼里,对方也不会把你放在心上,所以要自重就要自尊,要自尊就要尊重别人。
人生不是赛跑,而是一次生命的旅行,每一步都有值得驻足欣赏的风景。宋朝诗人黄庭坚说过:“人生正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这就告诉人们人生是忙碌的,所以要学会忙里偷闲。忙里假闲即符合张驰之道,也符合自然规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