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童年难忘的趣事(散文)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小时候,农村人家的生活都非常清苦。
靠的是生产队里挣点工分,分些粮食、棉花、柴草,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吃的多是自留地里套种的蔬菜,肉类和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在没有鲜菜的季节,常常是一碗霉干菜蒸蒸,再弄盆冬瓜汤,或者是半块豆腐乳。养鸡,便成了那时候改善家庭生活的最好选择。
一到开春,每户人家都会在房前屋后养几只鸡,养的时候也会算好自家的米糠和剩菜剩饭大概能养活多少只鸡。劳力多的人家,生产队里分的谷物也多,家中就会多养几只鸡。我们家,也会在开春时节,抲十几只毛茸茸的小鸡。母亲会在围墙内,道地的转角处,搭一个旧木板做的鸡笼,再在鸡笼的外围,用小竹杆编好角尺形的枪笆,开一扇窄窄的小摇门。
小鸡就散养在枪笆里面的长方形园子内,白天喂养一些青菜、剩饭、小虫、米糠等,到傍晚,小鸡会跟着老母鸡,一摆一摆地走进简陋的鸡窝,躺在薄薄的稻草堆上。倘若哪天鸡食不够了,大人小孩都会急着弄来些小虫和菜叶,让鸡能够吃饱。不能让饿着肚子的鸡,跑到人家的菜园子里,把地上的秧苗、蔬菜瓜果糟蹋得不像样子,这样赔起钱来会心疼死的。

鸡能吃饱吃好,又通风透光,羽毛也会马上生出光泽。营养好了,头生蛋也就早了。刚生下的鸡蛋,很快就会变成饭桌上的水蒸蛋、番茄炒蛋。也会有人家积攒一些鸡蛋,装上半小篮拎到集市上去卖掉,换几个钱,买点酱油调料,或者打上半斤老酒,再弄点小鱼小虾解解馋。
每年七月初七这一天,家里的饭桌上,便会突然冒出三盆清蒸的全鸡,说是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补补。我们兄弟姐妹一人一只,妈是没有份的。一大早,母亲从鸡笼里放鸡的时候,就会抓住三只还在长肉的嫩鸡杀好洗净,放在搪瓷的大盆子里,装进竹制的蒸笼,用盛满水的大铁锅清蒸。待蒸气冒上些时间,香气关不住的时候,母亲会用筷子插一下鸡的身子,凭经验判断鸡的生熟,不能生,也不能太熟。刚蒸好的鸡,油光锃亮,整个灶间弥漫着诱人的清香。
这一天,我弟都会吃得满嘴流油,剩下的鸡汁汤,还会放点酱油和青菜煮一煮,和着米饭又是美滋滋的一餐,一点也不会浪费掉。我们兄弟姐妹,每年都期盼着这一天。长大后的鸡,胃口越来越大,日常的剩菜剩饭和米糠也就不够了。

下半年一般都会找个由头杀掉几只鸡,或是家里人过生日,或是城里来客人,或是给劳累虚弱的家人,吃只鸡补补身体。到了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有白斩鸡这道大菜,鸡肫、鸡肝、鸡肚肠,会用作冷盘,有时也会用作炒时件,更多的时候会做成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肫糊。
鸡身内的一层板油,也会用菜刀捣碎和白糖搅拌在一起,放上几天,捏成一小团一小团的鸡油白糖馅,做糯米汤团的馅子。那时候,真是无鸡不成年啊!鸡,每每都是过年的“重头戏”,过完年,很多人家还会留只母鸡和公鸡,让母鸡在平常的日子里生几个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