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散文)
标签: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哀思悠悠感先祖的佑护让人充满哀愁祭祀祖先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403/f085e960c93b471180f690dbf8f3e748.png
暖风渐薰,草长莺飞,翘首以待的清明节终于就要来临。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太一样,由于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因而清明节也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节日时间比较固定地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今年是4月4日。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著名民俗学博士王浩骅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对纤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对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才子佳人的一次邂逅……
纵观中国文学史,与清明节有关的古代诗词丰富多彩,中国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有“清明诗词”留世。就连一些被视为草根文学的农谚也为清明节涂上了一抹光辉的色彩。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二月清明早下秧,三月清明不着慌”(指农历二月);“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下瓜,船装车拉”,“清明种菜,有吃有卖”。“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等谚语则提醒人们抓紧节刻,切莫错过。清明还应利用大好时光,加强田间管理,如“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只有清明稻耘三遍仓仓满,豆锄三遍粒粒圆,才有“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清明这一天,气象也与农事紧密相关。先谈下雨,“清明难得明,谷雨难得雨”“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雨打坟园泥,三麦长破皮,雨打飘钱纸,大麦蝗虫屎”。意即清明前下雨庄稼受益,清明后下雨,于三麦不利。再说这一天的风向,“清明南风起,天下都欢喜”。“清明杨柳朝北拜,一年还掉十年债”。清明这一天刮起南风,预示着当年是个好收成。“清明莫欢喜,还有十天半月冷空气。”是要人们当心,还有降温的可能。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民谣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处处垂杨聊,家家扫墓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的亡人等不到小日中。“人们纷纷到祖先的墓地去祭祀,为祖先烧香焚烛,顶礼膜拜,体现了人们念祖崇宗,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思。
http://p3.pstatp.com/large/47300028674983a2183
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逐渐发展为包括对民族精英、伟人、先贤先哲的追思,对英杰任务的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凝聚世界中华儿女的文化举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