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明节民俗和文化(散文)

标签:
清明节民俗和文化让人充满哀愁祭祀祖先哀思悠悠感先祖的佑护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岁时百问》的说法。
介子推已成过去,今人不可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再聆听其言,所幸有诗章流传下来,让我们明白:“清明”除了清洁而明净,尚有清廉而贤明之意。
祭祖、扫墓、踏青、寒食、折柳、蹴鞠、打马球、放纸鸢、荡秋千……有太多的的风俗活动等着我们去重拾,需要更多的文化去充实,才能更加久远,我想,清明不仅是扫墓祭祀,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思。
清明节有浓郁的文化,仿佛就走进一个生命疼痛的季节,怀着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觉得清明这个节日的沉重,总会让人回想起故人生前的那些片断,重温那些远逝的亲情。那份痛苦与无奈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活着的人,注定要背负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
实际上,清明节的意蕴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溯源而上,清明节大约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并在此后吸收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习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古人的诗句是彼时清明旧俗的写照,也使得清明有了寒食节和踏青节的别称。
清明是个让人充满哀愁的日子,正如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无意吟唱,却唤来人们数百年的愁思断肠,借这两句诗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回忆,则是怀念与悲伤。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403/f085e960c93b471180f690dbf8f3e748.png
清明怀故扫墓,在祭祀逝者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感先祖的佑护,感念故人的生养之恩,表达自己对亲人的诚敬之心等,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灵魂深处的道德理性被唤醒。
清明节扫墓,一家几代人预先相约时间,不管近在咫尺或相距几百里都会到来,在上坟前几天就把坟墓整理好。到了这天带了祭品来墓地。磕头时先由长辈在先,然后辈辈分和年龄大小排队磕头。时间确定可在清明前十天后十天。
也许是老天爷也体恤芸芸众生的感恩之心,清明时节,天总会飘洒雨丝,犹如亲人飘洒着思念的泪水,唐代诗人杜牧的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不仅将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的扫墓、祭奠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而且至今读起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04/c0290653f88f43c49e8e9507cd4c5bef_th.jpeg
那些再长的鞭炮,再多的纸钱,或许只是心灵深处赎过的表现。人死了,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活着时的尽孝,哪怕只是喂一口饭,梳梳头,与他们说说心里话,都可能像暖流一样流过彼此的心田。
清明是个让人充满哀愁的日子,正如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无意吟唱,却唤来人们数百年的愁思断肠,借这两句诗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回忆,则是怀念与悲伤。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403/db10690bc0db4698a5ba91b2b0788f76.png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1、扫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食俗。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403/c8a5e25291a44a929ddefe12bbae3783.jpeg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403/7eea65e0b4b84670bc9f5889ebacbb31.jpeg
7、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清明是个让人充满哀愁的日子,正如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无意吟唱,却唤来人们数百年的愁思断肠,借这两句诗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回忆,则是怀念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