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的文化(6)
标签:
元宵节的传统文化猜灯谜富有浪漫情调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节源于汉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而且元宵节的习俗写很多,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跷等最着名,的还是猜灯谜。
热闹的春节已经过去了,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热闹的气氛时,元宵节已经悄悄地来临了。
古人为什么要庆祝元宵节呢?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统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灯节”。俗语,“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日放灯之俗始于汉代,公元180年汉文帝平叛胜利后,举国同举,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大街小巷,汉文帝遂将平叛胜利之日命名为“元宵节”,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并亲自到佛寺张灯祭神。
http://img15.3lian.com/2015/f2/158/d/63.jpg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诗人张悦又有诗赞道“龙街灯火千树艳,鸡踏莲花万对春”到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把元宵赏灯的情影描绘得淋漓尽致。
宋代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为了鼓励人们上街观灯,朝廷有令。“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于是观灯者人山人海,真是“一派笑声和吹鼓,六街灯火乐升平”。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大成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南宋后,人们将谜条写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供观灯者猜射,称作“灯谜”,更增添了观灯的乐趣。
明代放灯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延至正月十七日晚落灯。明朝画家唐寅(伯虎)赋诗盛赞“有灯元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声歌散灶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可见当时元宵佳节,满地灯花,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情景。
清代元宵除灯谜外,还增加了舞火把,火球火雨(铁板花)等,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正夜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元宵节,现代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特点之16:看花灯
正月十五夜晚的主要活动是看花灯,早年间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们就行动起来,几乎是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到了元宵节之夜的夜晚,人们举烛掌灯,结伴而戏。特别是明清时期,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莲花灯、八宝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在今天的灯市口、鼓楼、大栅栏一带,更是花灯荟萃,放花灯、赏花灯,灯火通明,“灯市口”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7-01/30/04/res06_attpic_brief.jpg
特点之17:听香
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但现今这种听香行占的习俗也已不多见了。
特点之18:烧旺火
在晋陕蒙区域,正月里均有“烧旺火”的年俗。至于旺火,有些地区烧的是竹枝,有些地区烧的是松枝,还有的地区烧的是煤炭。据老人们讲,烧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驱邪祈福,当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层意思。在晋陕大峡谷一带的山西大宁、吉县,陕西延安府等区域,正月十五晚上,农村有在自家院里烧旺火的习俗。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217/895e2a603f594cf1ad9117458c9c7813.jpeg
特点之19: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特点之20:抢灯裘
在海南,不过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在文昌,正月十五的“抢灯裘”十分有趣。灯,在海南话中与“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当人们高举着自己所扎的灯笼在村里绕一圈,挂到村里的公庙时,尚未孕育的夫妇就要前去抢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灯笼,求得来年能够有孩子。待来年如愿生了孩子之后,自己也要扎灯笼挂到村里的公庙,进行还愿,而这时,别的没有生育的夫妇就可以进行“抢灯裘”的活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