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诗,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精髓

标签:
古诗中国春节年俗文化的精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关于春节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从先秦的《诗经》到楚辞、汉赋,从建安诗歌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思。作为文学创作喷涌奔流的源泉之一的中国古代春节年俗文化,更是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关于春节的民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都屡屡得见。王安石的《元日》可算写到极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把放爆竹、喝屠苏酒、插桃符、贴门神等风俗记录在案,着实描绘出了一幅唐宋时代辞旧迎新的胜景。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因此也常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生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霄中。”充分展现了当时宫廷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则勾勒出南宋吴中的民间百姓守岁图。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过春节另一个风俗是放鞭炮。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写出了家家爆竹,户户焰火,气势如虹的景象:“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明代文学家黎淳还专门写了一首《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体,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此处所咏的“升天雷”,北方人俗称它为“二踢脚”。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是个喜庆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自然离不开酒。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共迎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岁》中有云:“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而南北朝诗人庾信的五律诗《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则记载了饮椒柏酒的风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春节对政治人物来说,表达情怀更是别有深意。1842年,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他在伊犁过除夕,当夜心潮起伏,难以入眠,赋诗道:“流光代谢岁应除,无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为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
正是中原薪瞻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情系国家,意境豪雄悲壮。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春节在狱中度过。他慷慨高歌:“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留下不少的春节诗作。董必武有:“举杯互敬屠苏酒,席散分赏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遥祝延安景物华”。林伯渠有:“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若狂;正是今年风景好,千红万紫报春光”。两诗写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