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难忘孩提时代的过年趣事

(2024-02-07 09:19:44)
标签:

难忘孩提时代的过年趣

盼着过年

巴望着过年

专拣花边饺吃

忘情地玩着

分类: 文学通讯类

【原创】难忘孩提时代的过年趣事

小时候,不谙世事的我,总是盼着过年,过年是最令人兴奋快乐的事了。小时候,总是掰着手指头倒数还有几天就过年,女孩子们的花衣裳,男孩子们的鞭炮,还有各种平时吃不到的好吃食物。时间越长,我们渐长,有的背井离乡,有家难回,再回老家,感觉什么都提不起劲来,就知道睡觉打麻将,甚至还有些“怕”过年,究竟是时代让年味变淡,还是所谓成长让我们不得不失去?不管怎样,小时候的过年往事,都是关于吃的玩的,还有挥之不去的浓浓人情味。

每每新年一到,平素里得不到的东西都能在这短短几天中实现。过年好,不但有“炮米糖”吃,有鞭炮放,有新衣裳穿,更重要的是,还能从长辈手中拿到一个装有钱的压岁红包,我就可以买上玩具、书等,真是太高兴了。

于是,我天天巴望着过年,数星星数日月,数过了三百六十五天,终于过年了,我那份雀跃的心情,直到如今还能体味到些许。

对于我来说,小时候过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能吃上几天好年饭。在那个年月里,农民们一年四季吃粗粮,喝稀饭,只有年傍时家家户户才能杀上一口猪,然后到河岔子里刨上一些冰块冻上,到过年时才拿出来放到锅里炖熟,蒸上几碗红焖肉吃,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蒸上一锅白面馒头,似乎辛苦一年为的就是在过年这几天能吃上几顿像样的饭菜。

腊月廿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早晨起床后,全家人便一起动手,进行大扫除,把贫寒的家里里外整理得干干净净。傍晚时分,母亲便将供品摆到供桌上,燃香恭拜,并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敬请灶王爷从天界带着吉祥重返人间。

腊月廿八就要开始赶集,也是大人们最忙的集市。因为,过了除夕到正月初七、八街上没有做生意的,他们要准备除夕和过年期间招待亲戚的酒饭之类的东西,这一天都要买齐。

廿九那天,打扫庭院、清理房间,尽可能的做到窗明几净,还有就是整个村子的每个巷道都飘荡着香味,每家不是在煮肉,就是在炸东西。

夜幕低垂,村里到处都响起鞭炮声,有炮仗、电光炮、冲天炮……整个世界噼噼啪啪轰隆响着,从地下到天上,那声音犹如在放映一部战争电影,只可惜没有令人激动万分嘹亮的号角声。

燃放鞭炮是我的一大乐趣。过年时,父亲宁可少买一些吃的、用的,也要为我多买一点鞭炮。我的年龄虽小,胆量却大。不论是大炮仗,还是二踢脚,我都敢燃放。燃放小鞭炮更是我的拿手好戏。或用手掂着伸直胳膊满院跑着燃放,或挂在木棍上伸到高空燃放,或把成挂鞭炮拆开单个燃放,听到那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兴奋地手舞足蹈。燃放鞭炮也有危险的时候。

记得有一次放二踢脚,点燃后在手中炸开了,把手指都打成了黑色,疼痛难忍。我硬是咬紧牙关,没让眼泪流下来。我发誓,再也不放二踢脚了。可好了伤疤忘了痛,没几天,我抵不住二踢脚砰、啪声的诱惑,又兴致勃勃地玩起来。
    颇具吸引力的还有捡拾残炮。尤其是除夕之夜和初一凌晨,是燃放鞭炮的高潮时期,更是我捡拾残炮的黄金时间。我循着噼啪之声,跑东家串西家,冒着呛人的火药味,在残骸碎屑中捡拾残炮。由于我的脚快、手快,每次我的收获都是远远居于首位,令同伴们称羡不已。在迷人的砰啪声中,我们忘情地玩着,一直到被母亲强拉硬扯着走回家,才暂告一段落。
      除夕之夜在乡下是很热闹的,尽管当时还没有电,但每个亲族的男子们都要提着两样菜,或一壶酒,聚在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长辈家,边喝团圆酒,边拉家常话,其情浓浓,其乐融融。女子们也都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围坐一起,边嗑瓜子,边叙旧情,欢声笑语,温馨一片。我在家里呆不住,手提小马灯,满街穿松着观赏挂在大门口的纸灯笼,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和春联,尽情品味喜庆、吉祥、红火的年意。
     五更将近时,家家户户便开始做年夜饭。在我的故乡中,年夜饭是一清一色的素馅饺子。且煮饺子不准拉风箱,只能用事先准备好的芝麻杆、高梁秸、干树枝之类的自燃火。据说,大年夜拉风箱,会把家拉散的。待年夜饭做好后,首先盛上一碗,男主人或孩子们点燃鞭炮,主妇们在噼啦的鞭炮声中,双手托碗,敬天敬地。仪式完毕,全家人方能开吃年夜饺。我端着小碗,立于街口,听着那连续不断的爆竹声,才真正感到:年,终于到了!
     小时过年令人兴奋的还有压岁钱,然而压岁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磕头拜年,家乡辽西小村的拜年也有很多规矩,一般是年三十晚上在自家拜,初一在本村拜,初二开始才提上两包果子,两瓶酒等四合礼去拜亲戚,那时我小,反正比我岁数大的无论是长辈还是同辈,我见了就猛磕一个点儿,现在想起来都憋不住想笑,不过那时的压岁钱数目很小,就一、二块钱,不像现在一出手就是一、二百。

小时候过年我总共才能得到十几块,这就十分高兴了,不停地把那些嘎巴响的毛票数来数去,有时还向小伙伴们显示显示,晚上睡觉也要压在枕头底下,这并非我小时那样看重钱财,而是家中实在穷呀!  

记得我上一年级时的学费大部分要靠过年得的几个压岁钱来支付,不磕那么多响头,当年如果没有那十几元压岁钱,我的学生时代也许会过早的结束。

最难忘的,要数过年包饺了。包饺子可是我家的一桩大事。当时,白面很少,肉也不多。母亲不得不包两种皮、两种馅的饺子,一种是白面肉馅饺子,一种是红薯而素馅饺子。饺子煮熟后,母亲端给我的尽是白面肉馅的,她自己却吃的是红薯面素馅的。已经有些懂事的我,说啥也不肯吃白面的,非要吃母亲那碗黑面的。望着我,母亲眼含泪花笑了。后来,母亲用了一个小小的招术,把白面饺子包成花边的。不知是计的我,看着那一个个花边饺好玩,便专拣花边饺吃。现在想来,母亲的花边饺,仍然喷香地萦绕在记忆里。
    如今,时代变了,生活好了,过年时,再不用为准备年货忧愁了。年根儿,装着几张百元大票,到市场逛一圈,便应有尽有了。男女老少,都有几身替换的新衣服。孩子们过年,仅“压岁钱”就可得数百元,甚至上千元。这些年,我也曾回老家过过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的乡风旧俗减少少了,现代文明气息浓厚了。然而,走遍家乡的大街小巷,却再也未能找回儿时那份温馨而又甜蜜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