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与《中国税务报》的不解情缘
标签:
我与《中国税务报》不解情缘报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追求和途径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忘记什么时候开始看《中国税务报》这份报纸了,弹指一挥间,如今回忆至少是也有33个年头了。我一直是《中国税务报》忠实的读者与撰稿人。八十年代后期,我由部队营职干部转业到基层税务所任副所长,而税收工作对我是一切空白,军人出身的我由于业务一窍不通,很渴望尽早适应这一岗位,积极为国聚财,发挥自己每份光和热。当时自己焦急的心态就像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千方百计寻找一种税收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来践行的诺言。

《中国税务报》是充着我们基层税务所与纳税人而来的,题材比较专业和务实,是税收工作的取向、动态、纳税人疑难问题解释的百科全书。而我在部队是搞军事指挥,曾经就读于南京高级陆军指挥学校,曾在解放军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章,专业是作战指挥,看到《中国税务报》是自己的报纸,当然心有灵犀一点通。因此,转业到地方三年后,在第一次拿到这份沉甸甸的报纸之后就喜欢上了。
我读报不喜欢分开看,而是一口气把所有文章读完。因此,每一次拿到这份报纸之后我都要通宵达旦地看。截止到现在,我一直认为所有的《中国税务报》报纸当中最为专业的报纸之一,它给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让我明白了税收业务的复杂性和时效性以及享受生活的乐趣。从此后我都要把报纸上最喜欢的文章和有用的信息剪下来,分门别类地收集、粘贴起来,现在已有了九本了。
人不读书不行,作为税收笫一线的人不看报更不行。书本永远是落后的,而报纸才是追溯到最前沿的,而正是《中国税务报》把市场经济下社会各种有用的最新信息通过专业记者与业余通讯员的眼光呈现在读者面前。《中国税务报》就如同我的初恋情人一样,就算现在经常看她了,但她在我心中有着永不磨灭的美好印象。

一篇篇、一段段,我几乎每次都是从无遗漏地由头看到尾,它给我带来了知识,它让我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既丰富了我的阅读生活,又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真可谓:《中国税务报》天地宽,信息丰富知识添。喜闻乐见看不厌,相伴相随结良缘。
人云,报中自有黄金屋,报中自有颜如玉。的确如此,报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带着我们向知识的顶峰攀登,报纸乃是我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说起《中国税务报》我最喜欢读的一份报,当我一看见这的名字,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一个空闲的双休日里,我拿起这份《中国税务报》,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份报有许多内容,使我对它的兴趣又提高了一层。《中国税务报》使我从中汲取精华,研究写作的中心课题,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为我写出更多的文章增加了底气。不仅使我税收工作得心应手,而且为我业余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2年,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我撰写了《浅谈减免税最佳点选择》一文,发表在《中国税务报》上,以崭新的面貌,流利的文笔,新型的观点展示读者面前,赢得好评。正因为自己孜孜不倦、奋发进取,取得了可喜的长进,每年在《中国税务报》上都有2—3篇文章发表。如今在国家、省、市级发表的论文就达70多篇,发表的报告文学、通讯、散文、信息动态、经验总结等有200多篇,获得奖励证书达160多本。

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写作上,白天边工作边构思,捕捉拟稿的课题,晚上写作,久而久之,晚上不动笔心里就不踏实,心里总是认为还有事情没做完。
退居二线从领导岗位下来后,正因为我喜欢写作,自己一直感到很充实,就像一只雄鹰一样在这文字的蓝天中自由地翱翔。2009年也特别高兴,就《中国税务报》就发表了2篇文章,《江苏国税简报》5篇文章,《南通国税研究》5篇文章,也算取得了一些成绩。2011年《南通国税研究》6 篇文章,《江苏国税简报》5篇文章,《说到底,也就是戳穿天窗说亮话,一个人付出的艰辛劳动一旦被认可,心底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宽容。爱好文字与写作是我毕生的追求,是我的最大兴趣。
写作中我每次注意以新颖的设想和做法为题材,因而,使我拟写的论文、经验总结、报告文学、散文等都以崭新的面貌,流利的文笔,新型的观点展示读者面前。截止目前我每年拟写的稿件100多篇,70%以上的文章被报刊、杂志、网站录用,有部分在其他刊物上转载。

有人不可理解:我这个军队转业干部,起初只从事税收工作几年,竟写出论文、散文、小小说、经验总结、报告文学等作品。我深有感触地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很好地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一个人有80%的知识,用了10%,未成大器,而一个只有30%知识的人,用了20%,成大器的屡见不鲜,探索是我写作的唯一追求和途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