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忆孩提时代的麦收(散文)
标签:
孩提时代的麦收麦子登场麦收时节回家收麦子被麦芒刺 |
分类: 文学通讯类 |
时光过得飞快,童年仿佛是梦,我懵懂的却没有珍惜的把它过完,可是挥不去那一段童年最美妙的影子。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70个春夏秋冬,但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因为在人的一生童年、童心是纯真而又不曾夹杂任何的瑕疵的。
岁月的脚步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曾经看到过不少回忆童年的文章,每当写到儿时的那些陈年旧事,夏日的乐趣是少不得要叙述一番的,水里的扑腾,林中的嬉戏,知了的吟唱,瓜果的甘甜,那年那月的美好记忆,演化成诗情画意般的文字,让人隐隐地产生重回那个时代的念想。
灵动的布谷鸟奏着“麦秸垛垛”的曲子来了;沉甸甸的麦穗低头映衬着田野;弯弯的镰刀磨得锃亮派上了用场。又是一年麦收时,农家人载着丰收的希望,带着欢声笑语,谈着惠民政策开始忙碌起来。我看在眼里,听在心里,浑身暖洋洋的,忍不住回首眺望,时光匆匆而逝,月的辘轳载我回到那童年麦收时节。
每到芒种前后的几天里,地里的麦子开始成熟了。金色的麦穗龇牙裂嘴,在风中摇摆着身姿,散发着扑鼻的麦香。仿佛翩翩起舞,又像是向人们招手。
村里外出打工的男人这时候纷纷回到家乡,准备着收获地里的麦子,接着再种上夏玉米。家乡人常把这段抢收抢种辛苦而又繁忙的时间称作"过麦"。
农村有句俗语: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早晨看上去有些淡绿或者蜡黄的麦子,到了下午便弯腰低头变得焦干成熟了。
儿时的我做不了太多的事,也帮不了太大的忙,只是在地里捡麦穗或者送些茶水、饭菜。我喜欢弯腰去捡那些张着嘴、龇着牙的麦穗;喜欢闻麦子被割倒之后,茎脉发出的淡淡的草香;喜欢听那镰刀刈麦时发出的那清脆的声响。有时一手提着暖壶,一手拎着自己喜爱喝的糖茶穿梭于田间地头。伴随着我一声声“喝水了--吃饭了--”,父母停下手中的活,慢慢挺腰,手支撑着腰部亦步亦趋地前来喝水、吃饭。那时,母早已汗流浃背,但仍然面带微笑坐在地头吃饭,顷刻间有了一种无法形容的浪漫-----席地而坐于金黄与碧绿的天地之间,阳光明媚,麦香扑鼻,似乎感觉生活有了别样的美!
记得上小学时麦收时节是会放麦假的,大概有两周。并不是小孩子能帮家里干多少活,而是老师也要回家收麦子。那个时候的老师差不多都是民办教师,不是民办教师的家里也有地,也要收麦子。
现在读写农村劳动的文章,往往充满田园诗意,割麦的农活在我,没有一点诗情画意。麦收时每天起得很早,大约四五点种就要起来,全家出动,割麦到太阳出来,母亲回去做饭,我们继续割麦。三餐都是母亲送到地里的,怕误了干活。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割麦的时候,身体弯成一张弓,胸脯向大地袒露无余,汗水滴进大地不露痕迹。
一天下来,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是脏乎乎的,汗水合着麦锈往下流,吐一口痰,都是黑色的。看看满是扎痕的胳膊,挺挺已经酸痛的腰杆,然后喊一声:“腰疼死了!”顺势躺地头或是小土堆上,躭躭腰,仰面向天,也不顾炙热太阳的烘烤,休息片刻,这就是每天最幸福的时候。
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起场”,清糠除杂。借助徐徐凉风,母亲站在路边扬场,我则将装满麦子的畚箕递给她。一阵

加载中…